王柏林
【摘 要】語文教師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科學合理化,有效的將人文觀念融合其中,最大程度的將語文教學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綜合在一起。本文就此闡述了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及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 人文素養 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26
人文素養從古至今根植于社會中,并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發展至今,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當今社會強調培養科技性的同時,也對人文性的培養更加重視。在這個日益強調人文性的社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更是當務之急。
一、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文”?“人文”是個古老的詞匯,錢穆先生考證在中國,“人文”最早出現在《易經》里,是與天文相對的概念,指代文化、文明,標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人文,是根植在人類思維上的一種習慣和意識,是人類文化的基因,自古就存在,無論西方還是東方,無論國內還是國外。
但是,人文作為一種穩定的價值觀,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潮流被人類社會廣泛接受和傳播則是在15、16世紀的文藝復習時期。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近代科學誕生。并誕生兩大觀念:人文觀念——尊重人;科學觀念——尊重規律;緊接著是工業革命,在經歷了工業革命三個階段——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電子革命后,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遺憾的是,中國作為曾經的大國卻未趕上時代潮流,慢慢的被淹沒在時代的長河里。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在社會物質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物質的膨脹導致人類更加追求精神上的需求。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中國再一次摒棄了來自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特別是人文思想和人類精神的文明成果。在長期的摒棄和排斥下加大了我們國家轉型的阻力,也內化在我們的教育之中,使我們的教育常常處于尷尬的地步,進而增加了我們理解現代社會文明進程的難度。
20世紀,又發生一場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識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以及社會本身都在發生根本的改變。要抓住這次的革命,就要讓人文精神融合到中華民族的骨髓之中,在教育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才能形成真正的轉變。
高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不成熟,自我意識還不強烈。因此教師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不光是為了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語文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在他們的成長成熟期給他們一種精神上的引導,行為上的規范,思想上的完善,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培養高尚的情操。在他們的潛意識里留下“以人為本”的精神,這些對他們以后的工作、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國民眾普遍缺乏的就是一種人文素養。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浮躁、暴戾,從網絡上的罵戰,到實際生活中的暴力行為。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屈指可數、乏善可陳,實乃民族之悲哀矣!因此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是迫在眉睫的事。大國如何崛起,如何提高民眾的素養,如何改變當下的社會風氣,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的引導。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如何實施人文素養教育?首先要遵循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們既不能為了高考成績讓學生只對考試內容死記硬背,也不能單純的只為“人文教育”而脫離教材的內容。要把握好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不能將其分裂開來,而是需要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
1.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觀念不僅對教育教學有影響,對教師的成長也具有重大影響。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遵循人文教育的原則,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的結合起來,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2.身正為師,學高為范。首先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素養,實現從專才到通才的轉變。其次,教師要完成從教師到導師的轉變。最后,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成科研型人才。
(二)課上教育加大深度
古人云:“文以載道”。教材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素材,教材里面的文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知識。把握教材,對教材進行充分解讀,挖掘里面的人文精神,是教師應該做到的第一步。在課堂上,老師應著重講解教材上的知識。首先,對教材上的文章進行簡單的解讀,再讓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獨立鑒賞的能力。
其次,在學生有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從課文結構和表達方法上下手,解讀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再通過對作者的介紹,完成深層次的解讀。最后,根據作者生平事跡,再進行深度擴展。
例如,在學習魯迅的文章《紀念劉和珍君》時,開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文章進行朗誦,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后由教師進行概括講解。這篇文章是一名叫劉和珍的女大學生被段祺瑞政府殘忍殺害后,魯迅為其寫的。在這樣一個淺薄的認識上,學生肯定就會有疑問,誰是劉和珍,段祺瑞政府又是什么?為什么要殺害她?這個階段就是教師擴展學生知識、培養其人文素養的階段。
教師在做完知識背景的介紹后,就要進行更深層次的對文章的解讀。教師可從文章結構及表達手法入手,讓學生體會魯迅先生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后,作為魯迅先生而言,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是一個極具人文主義精神的人,教師要讓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一種崇拜之情,從其生平事跡進行介紹,再對當時社會進行分析講解,將當時的社會情況投射到現在。
(三)課后訓練擴寬廣度
課后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也是對其興趣培養的最好時間。閱讀是最好的方法,可讓學生多閱讀,不光是文學作品,還可以是一些時事新聞,這些都是培養其人文素養的重要素材。教師一方面要規定閱讀的范圍,不能讓學生隨意自主進行選擇;一方面又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規定學生閱讀的范圍或者為學生推薦一些文章,最好不要太長,初期從一些短中篇敘事文章開始,以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串聯的能力,后期則可以讀一些長篇作品。
人文素質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簡單來說,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光是為了讓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知識,還要做到讓學生理解人文思想,遵循人文精神。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能讓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得到正確的引導,不走歪路,并讓學生成長為國家的棟梁,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