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同鄉會是以地緣為基礎建立的組織,外來人口為了適應大都市的生活,建立同鄉組織互幫互助。與普通的同鄉會不同,上海客家人同鄉會不是以地緣為基礎的,而是以“客家”為基礎成立的組織。上??图彝l會在上??图胰说淖晕艺J同中起了很重要的紐帶作用。
關鍵詞:文化認同;客家人;同鄉會
一、引言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自開埠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帶著各自不同的鄉音和鄉土文化走進上海。作為外來人口,在陌生的城市,面對新的環境和自己不熟悉的文化,基于地緣關系建立的同鄉會,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同鄉組織是移民在新的遷入地基于地緣關系建立的民間社會組織,俗稱“老鄉會”。同鄉會有兩個主要特點:第一,是移民離開家鄉后在異地建立的組織;第二,這個組織建立的基礎是地緣關系,也就是這些人來自同一個地方。近代上海旅居者的同鄉會組織廣肇公所、潮州會館、順德邑館、嘉應會館等,大都是聯誼類團體,主要功能是設立丙舍山莊,調解同鄉之間的各類糾紛,設立一定的公益設施,開展慈善救濟活動,在商業上也履行信用擔保、維護商業秩序等職能。上海廣東旅居者的第一個新型同鄉團體是建于1910年的大埔旅滬同鄉會。此后,廣東同鄉的建會工作加快,至1949年,上海的廣東旅居者設立的會館、公所和新型同鄉團體至少有29個。有記錄可查的上海最早的客家人同鄉會是嘉應會館,在《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中有記載。在上海這樣的移民城市,來自各地的移民眾多,并不缺少同鄉會這樣的組織,同鄉會是他們在上海建立的另外一個想象中的“家鄉”,是他們對家鄉共同的記憶,提醒著他們的身份,是移民在上海身份認同的標志之一。同鄉會的存在,讓他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身份,喚醒族群的記憶,維持自己的文化。同鄉會的存在能夠幫助初到上海的外地人更加快速地適應環境,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更加快速地融入上海的生活。本章通過對上??图胰说耐l會組織——上??图衣撜x會的歷史沿革,組織架構,日常運行機制和功能的梳理,展現在同鄉會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上??图胰俗晕艺J同的不斷深化,對自己身份的不斷強化,以及對自己族群身份的重新理解并賦予族群身份新的意義。
二、上海客家聯誼會
同鄉,顧名思義來自同一個地方,擁有共同的故鄉,很多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還會有血緣關系,不僅是同鄉還是親戚。同鄉會是以地緣為紐帶的,但是也不能忽略血緣上的聯系。事實上,一面有著血緣關系,一面有著地緣關系,更有著最為密切的共同生活者,是家人及其親族,也就是最直接的直接群。我們之認定血緣關系是同鄉觀念的基點,正是為此,而同鄉組織,我們也可命名為“半血緣”組織了。上??图衣撜x會是上??图胰说耐l組織,是客家人在上海的大家庭,它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四個時期: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時期、上海梅州知識分子聯誼會時期、上??图抑R分子聯誼會時期、上??图衣撜x會時期。
(一)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時期
20世紀80年代初,落戶上海的梅州市各縣中學,如東山中學、梅州中學、興寧一中、大埔中學、蕉嶺中學等校友,他們經常聚在一起,唱歌、聚餐、講客家話(“阿姆話”),交流家鄉信息,聯絡鄉親情誼。為便于大家定期經常聯絡交流,各校校友按各自中學紛紛成立校友會。
1985年2月3日,上海市嘉屬各校校友(嘉屬即梅州)100多人,聚會于上海高等機械??茖W校餐廳,舉行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根據與會人士的提議,仿照廣州市成立的“梅縣市各中學廣州地區校友聯誼會”,成立“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并推舉了籌備組組長和成員,進行隨后的籌備工作。1985年6月2日,在上海高等機械??茖W校舉行“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成立大會,出席的各校校友共一百三四十人。大會選舉了會長、副會長和秘書長,此后開始一些列的會務活動,制定會章。大會下設智力開發小組、經濟開發小組和醫療服務小組等開展具體工作。1989年2月6日,聯誼會應邀出席梅州市客家聯誼會成立暨世界客屬聯誼大會,從此,聯誼會對外與客家世界開始進行廣泛的聯絡與交流活動。
(二)上海梅州知識分子聯誼會時期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上海市政府對民間社會團體進行全面清理整頓。聯誼會按上海市社團管理局精神進行會員重新登記,修改會章,請審計部門進行審計等工作,并報上級審核。因為聯誼會情況特殊,成員的海外關系較多,與一般校友會不同,經上級主管部門建議,改為“上海梅州知識分子聯誼會”,呈報審批,于1993年4月8日獲批準,從5月1日起,聯誼會正式更名為“上海梅州知識分子聯誼會”。這一時期,聯誼會主管上級自1985年成立至2001年上半年一直為上海市委統戰部知識分子工作處。后來鑒于市委統戰部當時工作性質與本會性質不同,經其提議報請市社團管理局審核批準,聯誼會主管上級改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
(三)上??图抑R分子聯誼會時期
聯誼會作為客屬民間社團組織,在上海乃至全國都屬于較早成立的社團之一它走過了近30個春秋,經歷了社會的風風雨雨,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成為海內外知名的客家社團。為了適應當前海內外客屬社團的蓬勃發展形勢、更好地與世界客屬社團接軌、開展更廣泛的聯絡交流活動,經本會申報,2006年7月11日,由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社團管理局審核批準,聯誼會更名為“上??图抑R分子聯誼會”。近年來,隨著來滬客籍經商者逐日增多,為了滿足各方面的需要,2006年1月7日成立了下屬專門機構:商業委員會(簡稱“客商會”)。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大批白領客籍青年涌人大上海,2008年6月12日籌備成立了青年委員會(簡稱“客青會”)。這兩個委員會的誕生,表明聯誼會對客屬企業界的支持,有不少白領階層和小業主的年輕客家人加入,聯誼會后繼有人,正呈現出生氣蓬勃的發展景象。
(四)上??图衣撜x會時期
自1985年6月2日成立“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歷經“上海梅州知識分子”、“上??图抑R分子聯誼會”,會員基本是以廣東梅州地區落戶上海的客家人士為主體,但是從開始至各個時期都有來自其他省市落戶上海的客家人士參加聯誼會的活動。如廣東省的陸河、惠州、河源、韶關、清遠;福建省的龍巖、永定;江西省的贛州;廣西省的北海、玉林、柳州、賀州;海南等省市的客家人士。為了適應這種情況,更廣泛聯絡、團結在滬各界客籍人士,聯誼鄉情,交流信息,團結互助,共謀發展,同時為適應海內外客屬社團發展形勢的需要,顯然“上海客家知識分子聯誼會”這一稱謂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要,經本會提出申請,2009年7月10日正式更名為“上??图衣撜x會”。同時,會章也做出相應的修改,聯誼會的組織機構設置和稱謂也要做相應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將原來的“聯絡組”改為“委員會”。
從上??图衣撜x會的發展過程來看,這是一個由小到大,從狹義的地緣組織到廣義的族群組織的發展過程。最初只是上??图胰说男S褧瑓⒓拥娜酥皇强图胰说闹R分子階層,后來的上海客家聯誼會的客家人不僅加入了大學生,還有創業經商者和青年白領;最初的聯誼會地域也比較狹小,只限于梅州,后來的聯誼會不僅有梅州的客家人,還有廣東其他城市、廣西、江西、海南的客家人。上海客家人的認同層級在不斷上升,認同范圍在不斷擴大,族群上的認同慢慢超越了地域上的認同。
三、自我認同
同鄉會是族群身份的標志之一,外地移民通過同鄉會在不斷加強自己的身份感。這種身份感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同樣也包括自己對自己身份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對自己身份的強烈意識通常是在離開原來的屬地之后才會感覺到的。在家鄉,宗族是一個大的組織,血緣是這個組織的紐帶,血緣認同是這個組織存在的原則。離開家鄉之后,來到異地,周圍的人都陌生人,沒有血緣關系,沒有地緣關系,甚至族群也不同。在這個多元化的環境里,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就凸顯出來。在新的環境里需要找到血緣之外的共同點,尋找與別人不同的地方,這樣的一群人才能形成共同的認同,讓他們感覺到他們是一個共同體。在筆者和客家人接觸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強調的一個概念就是“大客家”。 “大客家”這個概念超越了血緣,超越了地域,甚至超越了語言。簡單地說,就是認同客家文化,認同客家歷史,只要你自己認為自己是客家人,那么你的身份就是客家人?!按罂图摇笔菑V義的,是兼容并包的,全世界的客家人都是一家人。
“大客家”的概念是客家人對自己身份的理解,是自我認同的一種升華。從上??图衣撜x會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客家人的認同是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第一時期的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員是來自梅縣的校友,他們都屬于知識分子階層,在地域上也有限制。第二個時期的上海梅州知識分子聯誼會,雖然還是有地域上的限制,只是梅州地區的,但是已經從校友擴大到知識分子,階層雖然沒有變,但是已經打破了校友這個界限。第三個時期的上海客家知識分子聯誼會,已經沒有了地域上的限制,對象擴大到在上海的客家知識分子。第四個時期的上??图衣撜x會,沒有地域和階層的限制,組織原則只有一個在上海的客家人。
韓起瀾(Emily Honig)對上海的蘇北人的研究中,對同鄉會是否可以代表蘇北人身份產生了懷疑。產生這種懷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這些組織并不總是蘇北人建立的。第二,大多數涵蓋全蘇北的組織都是短命的。我們將這種情況和上海客家聯誼會進行比較發現,上海客家聯誼會從最初的上海嘉屬各校校友聯誼會到最后的聯誼會,創立者都是客家人,剛開始是落戶上海的梅州市各縣中學,如東山中學、梅州中學、興寧一中、大埔中學、蕉嶺中學等校友,后來發展成為來上海工作、學習、經商、創業的各地區的客家人。第二,上海客家聯誼會自1985年成立至今已經有29年了,在這29年中,聯誼會不斷發展壯大,登記在冊的會員人數也由最出的一百人增長到現在的一千多人。從這兩點可以看出,上??图衣撜x會可以代表客家人的身份,是上??图胰苏J同的標志。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上海客家聯誼會與蘇北人在上海建立的同鄉組織最大的區別是超越了地域的限制。雖然為了平時的管理上的方便,上??图衣撜x會常務理事會下設了各地區的委員會,但是各個委員會之間并不是完全分開毫無聯系的。在韓起瀾的研究中,各個蘇北同鄉會之間基本毫無聯系,他們通過地區縣分成不同的同鄉會,每個同鄉會關心的問題總是因地而異。就連存在時間最長的江淮同鄉會,也表現出了蘇北南北兩地移民之間深刻的差別感。這種差別感體現在階層上,也體現在職業中。上??图衣撜x會在上海是客家人自我認同的標志,這種認同沒有地域的限制和區分。
四、結語
與北京的“回民街”、四川的彝族村落不同,上海的客家人分散居住在上海的各個地方,他們沒有固定的社區,沒有一個所謂的聚居地。那么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里,是什么把他們連接在一起的呢?根據筆者的調查了解,上海客家聯誼會是其中一個原因,也可以說是現實中的原因。雖然上??图衣撜x會脫胎于校友會,但是隨著聯誼會的不斷發展,聯誼會人員的不斷增加,在得到官方正式承認之后,上海客家聯誼會成為在上海的客家人的一個現實中的依靠,一個精神上的寄托。每年舉行各種活動,將在上海的客家人盡量聚集在一起,為大家提供說客家話,共享客家文化的機會。上??图衣撜x會能夠幫助在上海的客家人更好地適應大都市的生活,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在上海的客家人中間有了一定的影響。基于這些原因,上??图衣撜x會承擔了同鄉會的責任和義務,并且在客家人的自我認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客家聯誼會最初的形態不是同鄉會,而是校友會,是一個中學同學的校友會。他們最初尋找同鄉人的方法有些不同,不是以地域來尋找,而是通過共同的畢業中學為中心來尋找。這一點也體現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特點,也可以看出這些客家人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他們來到上海這座城市,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難免會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通過校友會的建立,可以聽到家鄉話,同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找到求助的對象,這些都幫助他們更快的適應在上海的生活。從最初的校友會到后來的上??图衣撜x會,不僅滿足了客家人物質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讓生活在上海的客家人有一個精神寄托,上??图衣撜x會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家的角色,讓他們在上海有了歸屬感。同時,上海客家聯誼會成為上??图胰司S系客家文化認同的一個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