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英霞
摘要:思政教育載體不僅包括物質形態載體,而且還包括活動方式載體,像理論學習、會議、文化建設、管理工作及大眾傳媒等載體,思政教育載體并非一層不變,而且是在社會思政教育發展與歷史條件變化中,為適應新情況而產生。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帶來,傳統的載體開始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怎樣在新媒體環境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逐漸成為領域內研究的重點和熱點。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載體合力
數字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新媒體的日益普及,現在先進的媒體傳播效果是新媒體載體合力的結果。新媒體時代,其信息的傳播具有超時空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媒體傳播似乎還是有點滯后,另外,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應用上的投入力度還是比較欠缺的,不利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升級,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常常受限于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不能很好的將思想教育的價值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本文結合具體的新聞報道,闡述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的形成。
一、新媒體時代下思政教育載體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明顯的條塊離散與分割狀態
從根本上說,思政教育本身是具有開放性、整體性及動態性的一個特殊生態系統。該過程并非僅僅是采用校園文化活動或者思政理論課程教學的方式就能提升教育效果。每一個思政教育載體力量條塊分割都非常顯著,且彼此配合與呼應極為匱乏,一般會表現出無序、自發等分崩離析的狀態,缺乏合理的結構分布[1]。
(二)隨意應用載體與盲目跟風
盡管現階段學術界逐漸意識到思政教育載體的重要地位,然而,因為在研究思政教育載體方面依舊比較落后,再加上欠缺思政教育載體實際應用能力,對發揮思政教育載體功能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在實際應用新媒體上充分表現出來,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比較熱衷于討論互聯網中比較流行的話題或者視頻,并不會深入性講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育教學效果。
(三)不夠重視思政教育中新媒體載體的重要作用
由于新媒體的特點是快捷傳播、檢索方便、交互性傳播等,所以逐漸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逐漸被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然而,很多人淡化了技術投資新媒體及更新觀念,特別是新媒體技術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會存在很多負面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下形成思政載體合力的措施及途徑
(一)構建互聯網教學資源中心與教學平臺,完善設計思政學習資源
就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環節來說,必須對傳統思政教學方法進行科學演繹,發揮理論灌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在教學方法領域,應該對多媒體技術予以有效應用,增加思政教育理論灌輸的創新性與新穎化,而且還要設計出完善的思政學習資源,而主干內容、擴展內容、輔助內容共同組成思政學習資源。思政教育理論是主干內容的根本,包括馬列理論,毛澤東思想、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相關課程。根據思政理論特征,在互聯網中通過圖像、文本、音頻、圖形及視頻等方式將其凸顯出來,以情趣取代枯燥,盡可能時期成為高校生自覺接受思政相關知識的主課堂和主陣地。思政學習輔導內容有背景知識評述、知識介紹、知識闡述等,比方說教案、典型案例及鏈接網站等[2]。此外,擴展內容則主要有幫助、指導、討論及測試等,像優秀成果、新觀點及名師講座等。對思政學習資源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實現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創建校園特色網站,提升思政教育輻射力
思政教育教學中,導航系統指的是路徑指引、內容檢索,和學生共享校園體制要素與物質要素,這就需要打造極具特色的校園網站,比如,在本校互聯網中構建視頻新聞及圖片鑒賞等,能夠以視覺出擊方式直觀的展現出靜態的建筑風格與學院風貌,對該校精神和文化進行有效傳遞。點擊圖片,可以以其超語言性與直觀性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情操等產生影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對學生理性具有啟迪作用,督促學生修身立德。
(三)利用網絡優勢,搭建教育新平臺
對比傳統的傳媒,網絡傳媒無疑具有更加快速,更加廣泛的新特點。對于這種新的網絡傳媒,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這些優勢,讓這些優勢為思政教育來服務。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在思想上達到這個認識,認識到利用網絡媒體進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根據網絡傳媒的特點認真思考,積極研究新型教育的工作方法,將教育工作方法優化。第二,利用新型網絡傳媒進行思政教育,并不是說就把傳統思政教育方式完全摒棄,而是要將他們與新型的思政教育相結合,將思政教育個、方式更加完善。這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住新型傳媒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將他們完美結合,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新型傳媒思想教育。
(四)將新媒體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實現高校生精神升華
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部分,而校園文化的主要內容是課外活動,開展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與積極的校園文化活動對美化高校生行為、凈化學生心靈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設高校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下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納入新媒體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內涵予以不斷拓展,進一步延伸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功能。應該實現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數字化、多渠道、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實現思政教育的協調性與完善性,實現高校生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資源整合,為高校生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3],例如,應該在校園學術講座、娛樂活動、游戲競技及辯論演講等活動中,凸顯高校生風采,在互聯網中及時更新這些突出高校精神的相關素材,使其成為高校師生點擊的目標,一方面將榜樣育人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另一方面該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高雅、健康的人格。
三、結語
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得上新媒體傳播速度的步伐。現在的媒體傳播大都采用載體合力的方式進行信息整合、傳遞和回饋,新媒體載體合力,能夠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多個傳播平臺共同分享,使得傳播信息更加具有全面覆蓋,人民群眾可以通過不同平臺,如:網絡、手機、虛擬空間等進行信息獲取,同時也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參與進來。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文結合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報道,來探索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合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14-185
[2]劉景龍.增強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的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165-166
[3]李晶,王玉霞.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8):27-28
[4]王光照,苗丹蕊.新媒體時代網絡載體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3,(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