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摘要】開展此次調查,旨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實際需要,進一步明確我校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為做好我校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制訂教學改革方案,培養出適合區域經濟建設發展和用人單位滿意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職業教育 崗位能力 高職英語 調查 應用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由寧夏工業職業學院教改項目支持。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77-02
一、問題的提出
高職高專院校多為地區性院校,其培養的人才應具有較強的行業針對性和經濟地區性,因而其發展必須針對行業,并適應其輻射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表現出較強的地方特色。高職高專教育要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的特殊性,要以培養職業型、技能型、實踐型和應用型的人才為培養目標,培養出適合經濟建設發展和用人單位滿意的應用型人才。這對以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的高職高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1]。高職高專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必修基礎課如何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滿足本地區各行各業對人才的特殊需求,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研究方法、工具和測試對象
1.研究方法、工具
為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實際需要,進一步明確我校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制訂教學改革方案,本課題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
課題組自編了《寧夏工業職業學院高職英語的教學改革調查問卷》(學生用)和《寧夏工業職業學院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企業調研訪談內容》(企業涉外工作的專家和工作人員用)。問卷和訪談內容的基本信息包括了學生的基本的學習情況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需求情況等[2]。
2.測試對象
本課題的測試對象來自我院的高職高專學生,包括不同年級,不同專業。接受問卷調查共計330名學生,基本代表了我校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整體學習狀況。企業訪談專家是來自寧夏具有代表性的國有龍頭企業、合資公司和私企中涉外工作的專家和工作人員。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學生學習意愿與動機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愿意學習英語,表示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占總數的68.1%。根據調查結果,一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高于二年級學生。剛走進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對學習英語懷有很高的期望,老師應及早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校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考證(67.1%)、就業(54.9%)和學好對的起學費(43.2%)。大多數學生把通過高職高專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首要目標,認為通過考試獲得證書是將來順利就業的基本條件。由此可見,大多數學生是為獲得個人發展而學習英語,屬于典型的工具型動機。
(二)學生對英語能力自我評價
在聽、說、讀、寫、譯五項能力的自我評價中,大多半數(76.3%)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口語“很差”或“較差”,另有50.9%的學生認為寫作能力欠缺,而聽力和閱讀能力相對較好。不難看出,語言的運用技能和口語交際能力是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是英語的主要運用部分,多數學生會考不會用。學生關于五項能力按重要程度選擇,接近七成(69.9%)的學生認為口語最重要,聽力和閱讀能力并列位于第二位,其次為翻澤和寫作能力。這與上述英語語言能力自評結果相吻合。高職高專學生已意識到以聽說為主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三)學生的學習方法與策略
在學生學習方式和策略方面, 86.5%的學生主要利用課堂學習,約兩成的學生選擇課后通過查閱資料學習,利用媒體工具學習的學生人數不多(5.9%),少數學生選擇其它學習方式,如與學生交流、娛樂中學習等。以上數據反映出:大部分學生依賴于課堂學習,自主學習能力比較欠缺。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他們中有的意識到了自身的問題,但仍然不知道從何下手。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的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明確學習目標。
(四)教學模式
當問及到英語課程開發的教學模式思路“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職業或崗位所必須的知識、技能、行為意識為從業能力的基礎,以能力表現為教學目標、教學進程的基準”[3]的看法是:85%的學生選“ 教學應從傳統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以學習者的知識、能力運用為主,教學模式應偏向于將教學內容、職業和能力緊密結合”;其次有過半的同學選“有參考價值”這對本次課題研究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于教學方法,52.1%的學生較為青睞情境模擬,選擇角色扮演的占51.5%,35.4%的學生喜歡游戲互動。還有部分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用英文授課,61.7%的學生要求“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的雙語教學”。根據學生的建議,目前的上課形式與學生的期望差距很大,由于硬件條件、合班上課、教師及學生自身原因,很多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并不能實現。
(五)教材
關于學生對教材的認可程度以及對教材使用期望的調查結果是:41.8%的學生對教材基本滿意,有四成學生表示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通過對學生的訪談了解到,不滿意的原因主要在英語練習缺乏交際性,練習題題型較單一,主要以AB級考題題型為主等。當學生被問及通過英語課學到什么內容時,有68.9%的學生表示學“生活英語”,其次“職場英語”,再其次是“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行業英語”,以上數據反映出目前課題所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主要缺少職場英語方面的內容。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學生的期望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多以交際為主提高交流能力。
四、企業調研訪談基本情況
(一)不同崗位對英語需求及使用偏好
不同崗位對英語的能力需求及使用頻度不同,企業高層管理崗位對英語水平的需求及使用頻率最高,對英語語言技能的要求也較高。其原因主要是高層管理崗位的對外業務聯系成為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顯然,對英語的需求及使用頻率就會偏高。相反,一線生產員工所從事的崗位大多為操作崗,有的機械化程度較高,有的對手工技能要求較高,對英語的需求及使用頻率就偏低。高職高專畢業生初次就業的崗位多為“非常少”或“從來不”使用英語的生產一線,但這并不意味著高職高專學生完全不需要學習英語。在個人發展等方面的推動下,高職高專學生會十分清醒地認識到英語語言技能的重要性。
(二)崗位對英語技能的使用偏好
調查表明,在工作中使用聽說、閱讀、寫作和翻譯四種英語技能的頻率存在差異。其中,聽說能力要求最高,其次是閱讀和寫作,翻譯最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技能在生產和商務活動中有著廣泛的使用需求,其重要性得到普遍認可。聽說和閱讀能力,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語言技能。這一發現與人類使用語言從事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實際相吻合,反映了語言教學的客觀規律,提示我們在組織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這些技能的培養。
(三)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層次的畢業生英語能力的評價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感到不太滿意。調查中沒有樣本說“很滿意”,可見他們的英語水平與用人單位的期望有較大差距。最不滿意的英語技能是“聽說能力”,其次是“綜合應用能力”,說明畢業生在聽說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上的缺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我們的英語課程內容和英語語言能力的檢測,與實際工作崗位能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偏差。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問題,必須從深入分析工作崗位能力需求入手,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課程內容,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真正能派上用場的知識和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畢業生英語各項技能的期望
日常用語的“聽說能力”是用人單位最期望畢業生具備的技能。因此,我校本次高職英語課程改革,在教學內容上必須更加突出語言技能特別是聽說技能的培養。調查也顯示,閱讀能力也是用人單位最期望畢業生提高的技能之一。
(五)用人單位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建議
調查中,企業對我校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一要改進教學內容,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特別是聽說、閱讀和實用寫作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為學生創造機會參加各類英語實踐活動,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二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英語培訓,形成一個學英語的良好環境,使學生能參與形式多樣的語言交際活動,如商務接待、商務洽談、商務案例分析等,進而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提高學英語的主觀能動性。
五、結論
學生在校期間英語學習時間較短,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這就決定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特殊性:既不能像中學那樣注重全面打好基礎,也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樣注重知識的系統性,要與所從事的實際工作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使學生掌握畢業后實際需要的英語技能,努力實現“學以致用”“學以管用”的教學目標[4]。
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這項改革需要用人單位、高職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同心協力、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才能圓滿完成。
參考文獻:
[1]傅政,龐繼賢,周星.中國入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分析及需求預測[J].外語界,2001(5).
[2]王斌華,劉輝.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需求調查及其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 2003(3).
[3]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唐祥金.“十一五”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改革之我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