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敘
【摘要】本文先敘述了《數學分析》課程的重要性及民族院校學生的特點,說明了此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最后給出了此課程改革的幾種方式。
【關鍵詞】數學分析 課程改革 民族院校
【基金項目】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11401012) 支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13-02
一、《數學分析》課程的重要性
數學分析又稱高級微積分, 它是以微分學、積分學以及級數的一般理論為主要研究內容。《數學分析》課程是各個高等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和金融數學等數學類專業的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內容上,數學分析對微積分和級數等理論有嚴格和精確的刻畫,為后續的課程如實變函數、泛函分析、微分方程、微分幾何、概率論、數理統計、計算方法和復變函數等提供了必備的基礎知識。在邏輯思維與方法上, 數學分析中的許多重要數學思想、嚴密的邏輯推理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為整個大學期間的學習及后面的科學研究起到巨大的奠基作用。通過對《數學分析》這門課程的學習,除了使學生掌握數學分析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可以培養學生嚴格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具備熟練的運算能力與技巧,從而提高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及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
二、民族院校學生特點
1.基礎知識薄弱
民族院校肩負著培養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因此民族院校的招生大多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而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來自新疆、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內蒙、甘肅、寧夏等偏僻的山區或不發達地區,為了照顧這些地區少數民族的發展,國家常常對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采取一定的照顧措施,如降低分數錄取等。這使得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加之由于民族地域、歷史條件的限制和漢語交流的障礙等,使得他們的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認識能力比較差,這些造成了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在剛進入大學生時,很難適應大學的生活學習。
2.不適應大學的環境
少數民族學生從中學升入大學,從偏遠的山區或不發達地區到繁華而又熱鬧的大城市,從本民族的聚居區到非本民族的聚居區,從本民族的文化氛圍進入非本民族的文化氛圍,這些變化是巨大的。這對許多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孤獨感和寂寞感,加之高考成績相對同級或同班學生較低,這使得他們壓力比較大,甚至會產生一些自卑心理,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
3.學習動力不足
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對專業的認識不足,不了解本專業知識結構及未來就方向等,這使得他們沒有認識到《數學分析》課程的重要性。另外,許多少數民族學生是定向培養,即畢業后要回到原籍工作,這使得他們有了工作的保障,沒必要再去努力學習力,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數學分析》課程的改革方式
1.教學內容、教學大綱的改革
由于民族院校學生的特殊性,《數學分析》課程原有的或者985高校所使用的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已不再適用。為了建立適合民族院校《數學分析》課程的教學大綱,需要對原有的教學大綱做大量的改動,如減少數學分析中實數的完備性、一致連續性等理論性內容的講解,增加極限、求導和積分等計算內容的講解,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技巧,從而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合格的人才。
2.教學方式的改革
首先,任課教師在授課時,多講解一些授課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和實際應用,從而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對詞課程的興趣。其次,在講解《數學分析》中的一些抽象的定義、定理、推論等時,多講一些如圖形等直觀的描述和解釋,在寫出嚴格的邏輯推理前,多講解一些證明想法和思路的分析,從而使得學生對抽象概念定理的描述和證明有一個直觀的理解。最后,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應鼓勵學生“批判”地學習,敢于懷疑并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分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任課教師應在課后多與學生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并對自己的授課方式和進展隨時進行調整。
3.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民族院校中的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基礎薄弱,甚至漢語交流能力比較差,如果采用傳統的或者985院校所采納的《數學分析》課程的考核方式,這將導致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期末考試不能及格,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畢業,從而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引起校園或者地區的和諧與穩定。為此,需要改變原有的考核方式,如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表現,加強課堂測驗與平時作業的考核,減少期末考試成績所占比例。
參考文獻:
[1]陳王莎.淺析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教育界,2012(14).
[2]沈奇.《數學分析》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5):181.
[3]劉學飛, 陳小春. 數學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中國成人教育, 2011(2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