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民間藝術面臨著繼承和發展的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剪紙作為民間藝術之一,筆者將探索如何讓剪紙更好地走進中學課堂,如何通過剪紙藝術培養學生的創意性思維,創作出富有新時代精神的剪紙作品。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的探究,對剪紙藝術起到傳承和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民間藝術 剪紙 興趣 創意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98-01
民間藝術是人類古老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民間藝術,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朝氣蓬勃。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民間藝術正面臨著繼承和發展的困局。一方面,民間藝術通過地球村的傳遞,到達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在全球化潮流中漸漸迷失,使人們對民間藝術的認同意識越來越遠。我們認為,加強民間藝術的文化教育,對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養有重要作用。而剪紙作為民間藝術的一種古老技藝,它包含著繪畫、民俗等一系列傳統文化元素。如何讓剪紙藝術更好地走進中學課堂,如何通過剪紙藝術培養學生的創意性思維能力,創作出富有新時代精神的剪紙作品,讓這一傳統藝術依然能在新時期、新的國際環境下繼續發展,筆者嘗試著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探索。
首先,是對民間剪紙藝術的了解程度,即要解決認識問題。剪紙作為工藝美術當中的一個門類,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瑰寶。且材料信手拈來,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創作出非凡的藝術作品。在陜北,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幾乎都有剪紙的痕跡,人們用這種最廣泛、最普通的藝術形式,表達著最美好的愿望和各地的風土民情。剪紙蘊含著很多文化積淀和民族精神。只有每個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那么只有對剪紙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并理解其內涵,我們才能繼承和發展它,才能創作出有個性的剪紙作品。
其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即要解決動力問題。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學科,如果學生對其缺乏興趣,他就會漠然置之。要想使學生的剪紙技巧獲得發展,首要是激發其興趣,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看、聽、想、做,促進其剪紙潛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因此,要上好剪紙課,調動學生興趣是至關重要的。由于剪紙藝術流行并扎根于民間,其作品生活氣息最為濃厚。為此,我給同學們展示了民間藝人的各種剪紙藝術以及他們的傳奇故事,同時用很短的時間剪了一件他們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品,教師示范是學生感興趣并很樂意接受的事情,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情景下,學生怎能不愿意創作一件與眾不同的剪紙作品呢?
再次,變“被動”為“主動”的教學方式,即要解決方法問題。能不能把學生被動的學習、把老師教授剪紙的過程,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學習的過程、以老師為主導的引領學習過程,這是剪紙教學完成從老師死板“教”到學生主動“學”的范式根本轉變的關鍵。使學生既能做到無稿剪紙,又能使學生在剪紙過程中自主探索學習,處理好教師教授技能與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關系。讓學生學會思考,發現自己的獨特創造力、自主而自信,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要研究要解決的核心。
最后,要打破傳統剪紙教學以對稱折疊的方式剪幾瓣花、或陳式窗花為主要內容的單一作品狀態,即要解決創新問題。要堅持進行脫稿剪紙的研究,讓學生在剪紙中的專注不受任何功利的驅動,積極思考、想象與創造,作品表現出學生的原創性是藝術表達中難能可貴的。老師由傳統灌輸剪紙的知識、技能,轉向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情感;從關注作品結果到關注過程;從讓學生被動的學剪書本和傳統的剪紙符號到讓自己創造剪紙符號,真正培養了學生的藝術情趣、藝術直覺能力,保護學生創造力的萌芽,打破思維定勢,這樣才會使學生逐步還原自然、還原生活,剪出純樸、稚拙的獨特風格,也使學校的藝術教育辦出特色。
藝術教育應當是開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單純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水平,這并不是藝術教育本意。并與現代的教育理念相悖,更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民間剪紙藝術家沒有很高的學歷水平,更沒受過正規的美術訓練,她們能夠不用畫稿,從心里畫出樣子,隨心所欲的進行剪紙創造,體現出藝術是人的本能。因此我們認為,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與介入,讓學生學會思考、自主探索學習新技能,創造性地運用技能是進行表達的重要條件。把陜北民間剪紙引入中學美術教育課程,既是對剪紙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黨中央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號召的積極響應。
總之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發揮孩子身上蘊藏著的創造潛能,通過民間剪紙藝術在課堂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去尋找、發現、創造的熱情。在高效課堂改革下,如果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勝任新觀念下的教育工作,讓每個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目標才能得以較好的實現。我們的研究僅僅才是開始,希望我們能夠做得更好!
作者簡介:
李調衛(1980年-),女,陜西榆林人,畢業于榆林學院,美術系,2002年從事初中美術教學,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