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力學是高職階段建筑工程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具有內容多、抽象、邏輯性、系統性等特點。由于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加上教師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容易失去興趣。針對建筑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思維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并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建筑力學 教學方法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21-01
一、高職階段建筑力學課程特點
高職教育不同于以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是以培養適應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術型、技能型的應用人才為主。依據高職教育特點、培養目標、課程特點,將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通過合理的整合與刪減,形成適應高職階段建筑工程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建筑力學》,約96學時,主要講授力學基礎知識與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用力學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并為后續結構設計、工程施工及檢測等課程奠定基礎。建筑力學涉及概念多且建立在假設、實驗及觀察的基礎上,內容抽象不易理解,邏輯性、系統性強,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和物理基礎知識,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到非常枯燥,久而久之便失去興趣。
二、建筑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職教育中,建筑力學的教學存在一些普遍問題:
(一)學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學習積極性差
高職學生成績普遍較低,多數學生學習方法不對,缺乏學習主動性。部分學生態度不夠端正,認為畢業后做施工不需要力學知識。另外,高職院校一般都是文理兼收,文科生數學和物理基礎知識薄弱,初接觸力學時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時間一長便產生厭煩心理。
(二)教師多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效果差
高職階段建筑力學的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提問、講授教材、講解例題、課堂練習、布置作業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常常是老師講的很投入,學生聽得很痛苦,教學效果不佳,且無法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三)教材種類繁多,但大多缺乏創新
目前,市面上《建筑力學》教材種類繁多,但內容上大都是換湯不換藥,普遍缺乏創新,與工程實際結合不夠緊密,導致部分學生質疑建筑力學的重要性。
(四)考評方式過于單一,不盡合理
傳統的考評方式是70%期末考試成績+30%的平時成績。上課人數較多,平時成績不易控制,存在較大片面性。另外,此方式過于被動,不能體現力學的實用性,也不能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與運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改革初探
高職階段的力學教學中,過多的強調正規性,通過各種例題講解和練習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計算能力,會使學生忽略了對力學概念的掌握和力學的實踐性,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就沒有動力,很難提高教學質量。故高職階段力學教學應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整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改進考評機制為方法,以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主體性、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進行全方位的教學改革。
(一)課程內容模塊化
建筑力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總結課程內容,分成力學基本概念、國際單位、平衡、內力圖、截面性質、強度、剛度、穩定性、幾何組成、“+”“-”符號等模塊。另外,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合理的取舍教學內容,盡量選擇與實際施工有關的問題或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講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相適應。
(二)基于課程內容的多元化教學方法
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并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為目的。
1.工程案例教學
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工程實例緊密結合起來,形象生動的剖析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并使學生明白,具備一定的力學知識才能明白設計圖紙的意圖與要求,保證施工質量,避免事故的發生。例如,課堂中引入由于不懂力學知識,施工順序錯誤而導致的上?!按啻鄻恰笔录陌咐?。在講解拉壓桿強度計算時引入由于拉桿強度設計不合理,加上施工及預應力問題導致的宜賓南門大橋垮塌事件的案例。教師亦可以帶領學生在參觀參觀梁、板、柱等構件的同時,結合配筋講解軸向拉壓、彎曲、剪切變形等。培養學生運用力學知識分析實際構件受力的能力。
2.互動與體驗式教學
互動與體驗式教學將打破傳統的教學地點固定、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教學地點將依據課程內容靈活多變,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起到引導的作用。在講解結構計算簡圖時,可將實體模型和計算簡圖展示出來,學生觀察討論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最后做總結。采用互動與體驗式教學,可將課堂由枯燥乏味變生動有趣,寓教于樂。
3.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不是簡單的將教材內容復制粘貼到演示文稿中進行講解,而是應當合理運用多媒體,通過三維立體圖片或者動畫將課程中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避免學生理解中出現誤區。例如,靜定懸臂梁在均布荷載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哪側受拉的問題中,學生容易出現誤區,認為梁上部明明是荷載壓在上面,為什么是受拉一側呢,若通過三維動畫演示梁受彎變形過程,可較好的避免學生出現理解誤區。另外,也可以將難以理解的內容幽默風趣的漫畫表現出來。例如,可以用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漫畫來加強學生理解截面面積對強度的影響。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4.分層次互助式教學
分層次互助式教學是將學生分成能力相近的幾個層次,教學中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分層時需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基礎知識(數學、物理等)、能力水平(計算能力、分析能力等)和潛力趨勢。能力較高層次的學生依次幫助低層次的學生,互幫互助過程中既強化了高層次學生的知識體系,又提高了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增強了同學間的情誼。分層次互助式教學可減小學生壓力,調動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改善教學效果。
(三)以學生為本的考評機制
以學生為主的考評機制擬設定為10%學生自評+10%教師考評+40%實踐能力考評+40%理論知識考評。關于學生自評部分,教師制定出每個模塊的學生自評表,包含詳細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學生依據此表進行自評,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亦可以依據自評表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以便給予引導性幫助。教師考評是教師根據學生平時表現進行打分,打分標準應包括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實踐能力考評是教師設計相應的工程案例大綱,學生依據理論知識自行思考、設計甚至是動手制作,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主動性。
四、結論
通過對高職階段建筑力學教學方法的不斷研究與探索,使建筑力學這門課程由繁變簡、由抽象變具體、由乏味變有趣,能夠更好的理論聯系實際,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可以將工程中問題轉化成力學模型,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力學分析解決問題。為學生的就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范小春,袁海慶.建筑力學課程特點及教學方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3).
[2]宮素芝.高職建筑力學教學改革[J].山西建筑.2009,35,(25).
[3]郭劍,張福明.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建筑力學的興趣[J].山西建筑.2007,33,(2).
[4]周國瑾等編著,建筑力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聶品(1987-),女,山東菏澤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職階段《建筑力學》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