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課程建設也呈現多種新的表現形式,其中網絡課程即是一種各院校較為大規模地在網絡上建設的資源平臺。將網絡課程與微課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把二者的優勢優化組合,將會更加豐富網絡課程內容,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
【關鍵詞】網絡課程 微課 慕課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27-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網絡。加快終端設施普及,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加強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引進國際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網絡學習課程。”為網絡課程的大規模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思路。
一、網絡課程建設及建設現狀
高職院校網絡課程改革在經過多年建設之后,目前在量的方面已頗具規模,但質的方面仍需精益求精。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占山在2013年首屆國際在線教育研討會上提到,目前我國的網絡職業教育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主要是軟件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和網絡課程開發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在網絡課程建設方面既要向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縱深方面進行建設和努力,也要具有靈活性和創新性。微課的出現對網絡課程建設有一定的啟發,有助于促進網絡課程的建設。
網絡課程一般認為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基于WEB的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是信息時代條件下課程新的表現形式。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目前,高職院校網絡課程建設基本較為成熟,具有開放、情境化和智能化的特點,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教學內容,而且設計有課程定位與目標、課程資源、授課錄像、師資力量、教學與研究互動、留言答疑、教學管理、拓展資源等模塊,為學生自由自主學習提供了較為豐富內容的資源平臺。但網絡課程也有些局限性,如“把開設‘網絡課堂作為目的,而不是輔助傳統教學的工具和手段;學生不能理解運用網絡課程教學的目的,不積極主動地運用網絡課程平臺進行學習等。但是網絡課程的核心不僅僅是應用,教學設計尤其是教學內容才是網絡課程的重中之重。只有內容上的完善才能確保應用上的效果,否則就是先天不足。在這個層面上,部分高校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缺乏教學、學習環境設計;自主學習資源不足;缺少指導學習的系統;缺乏教學活動設計;缺少評價與反饋。”[1]“學生與網絡課程缺乏深度交互,不能促進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教學評價與反饋方式單一,支持性不強;網絡課程缺乏統一的資源建設規范,資源利用率低”等。[2]
為使網絡課程逐步完善,應加強網絡課程建設,加強課程規劃,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加強課件技術制作,減少課時時數,豐富相關資源,加強交互設計和反饋建設,制作知識點內容明確、精美清晰、簡潔明了的課件。“網絡課程的建設要迎合大學生群體學習方式和學習風格,應有專業特色,加強網絡課程平臺自適應服務功能建設及網絡課程平臺支柱式服務功能建設”[3]等。同時,進行網絡課程與微課相結合是種較好的嘗試。
二、微課的產生及其特點
微課程(Microlecture)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 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 T. P. Kee提出的一分鐘演講。[4]目前,一般是指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所提出的“微課程”。[5]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教學支持資源。”[6]微課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構成“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等特點。因而微課在產生后能迅速得以推廣,為人們學習所接受。微課在實現了大規模在線開放之后,即是慕課(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課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可供選擇的視頻資料,在課外進行自主學習。
三、網絡課程建設中的微課資源開發
網絡課程教學平臺中的教學視頻建設是其重要內容之一,如何使視頻教學發揮其最大的作用,除了對于課堂教學的努力提升及錄像外,“微課”開發與制作是對其較好的補充形式之一,可以便利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網絡課程中的部分模塊內容和微課模塊一樣,如能利用二者的優勢,將能更好地促進網絡課程建設。
網絡課程中的微課資源開發的總體思路可以確定為,微課資源的嵌入網絡課程并不影響網絡課程原有教學內容建設,并不意味著原有的內容大規模的更換,而是將微課作為補充性資源對網絡課程建設進行豐富、改革、創新和更新。因為網絡課程的建設也有其相應的要求和評價指標,不可能完全改頭換面。而且微課自2008年國外首次提出,國內2010年胡鐵生率先給出微課概念,2012年12月份,教育部全國教師網絡培訓中心發布關于舉辦首屆全國高校微課大賽的通知以來,微課在國內的研究及發展也僅是短短的3-5年時間,從 CNKI 數據庫檢索到2015年4月的關于微課的文獻有1000篇之多,眾多院校及教育界專家人士對微課的探討和研究在向縱深發展,但實際開發并不像研究那樣大規模地進行。且在短期內將一門課程錄制完整也有難度。據此,網絡課程建設中的微課資源開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
1.教師需轉變教育觀念,根據需要確定和選取課程合適的內容與形式,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實際建設中“微課”、翻轉課堂等的應用,對所建網絡課程上已有資源進行解構和重構,進行模塊優化和加工。根據已有模塊和增加新的模塊,進行網絡課程和“微課”融合的教學設計、課件制作、教材開發、教學模式研究和實施等。
2.進行微課視頻開發與設計。設計適合微課視頻拍攝的知識點,學習點,突出重點,視頻容量和時間長度宜具備精、短、小等特點。“微課”視頻拍攝需要有新技術新媒體的支持和應用,相關教學資源特別是微課的配套、優質、一體化,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反饋等,都是影響微課能否宜于學習的影響因素。加強開發新的資源,對于網絡課程的建設,除了該課程本身的知識要進行視頻錄制以外,相關的知識點也需要我們延伸進行拍攝,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3.借鑒、下載和上傳國內外相關的視頻和資料。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下借鑒國內外最好的教學資料,豐富拓展資源,加大以開闊學生學習視野,使學生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自覺有意識的快樂學習。如我院在建的《國際商務英語談判》網絡課程,可以下載上傳能提高學生英語應用水平以及商務談判相關的商務視頻和資料,國外的商務課程本身就是英語形式教學,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形成用英語聽課學習的習慣。
4.鏈接國內外微課或視頻相關網站。學生借助現代的網絡技術微視頻技術可以不按規范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特征和特長,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包括生活習慣,采取分布式學習,對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分散化和離散化學習。不同的學生可以從任何一個點切入,自己控制時間和學習進度,這即是典型的互聯網思路。通過大數據抓取和分析,為學生制定針對其特性的一整套的學習方案,互聯網是能做到的。這就是“互聯網+”的效應。馬化騰在4月29日北京舉辦“勢在·必行——2015‘互聯網+中國峰會”上指出,互聯網本身是一個技術工具、是一種傳輸管道,互聯網+則是一種能力,而產生這種能力的能源是因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所以,在所提供的鏈接網站方面,除國內一些知名微課、慕課網站如鳳凰微課網、中國大學MOOC(慕課)網、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Ewant教育網開放教育平臺、(臺灣)清華大學磨課師課程NTHU MOOCs、PROERA、均一教育平臺、網易公開課等眾多網站外;可免費學習國外世界最好課程的網站有如慕課著名的三大機構,Udacity,Coursera,Edx,另有著名的慕課平臺如美國Open Course Builder, Udemy, NovoED, 可汗學院(Khan Academy),英國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亞的Open2Study等。英語方面的有BBC六分鐘英語,VOA的英語一分鐘和學個詞(Learn a Word),J博士英語,TED-Ed等。
5.加強教師計算機水平的提高。一般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計算機已有一定基礎,但對于微課的設計、錄制、剪輯等功能仍需學習和了解,方能應對科技信息時代的步伐,從而更能得心應手地做好網絡課程與微課融合的建設工作。
6.設計合理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設計標準的學生自測和教師檢測體系。此處的評價體系和考核評價設計會略有不同,后者側重學生學業完成是否合格等效果,網絡課程的設計宜側重其對知識的理解考核,可能需要更具體化、共性中更符合個性特征,針對個人特點進行學習考核。
7.以學生為中心,增加交互功能設計,發揮其最佳效果,如學習反饋、師生互動、評價管理、在線提問等輔助學習系統等。此部分功能一般網絡課程多少已經建設有一些,但有的院校仍未成體系。交互功能模塊可以跟蹤學生學習動態,進行答疑、解惑,發現不足,為再次更新優化平臺做好準備。
四、結語
網絡課程建設除加強自身建設外,展開微課資源的開發、設計和制作等是種新思路。通過信息技術,對豐富的網絡課程與微課資源要做到核心東西有所取舍。盡管微課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如能揚長避短,利用其優勢,找到二者融合最佳的契合點,為學生提供足夠優質的教學資源,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加強自主學習都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婧,車帥.高校網絡課程現狀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6)
[2]張思,楊高全.從教學維度看網絡課程現狀[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6)
[3]閻堅,萬仁敏. 高校網絡課程的現狀與對策建議——基于活動與內容的調查分析[J].科教文匯,2014(10)
[4]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
[5]Shieh D.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 55 (26) : A1 A13
[6]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 2010(10)
作者簡介:
林逸(1971-),男,河南信陽人,廣州城建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