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義亞 羅志超
【摘要】高職院校開通經濟法課程其教學目標是為了能夠培養出精通經濟和法律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使學生能夠在就業創業的時候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還存在較多的問題,比如教學內容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學活動中缺乏互動,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不足等。因此需要通過科學的教學改革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經濟法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30-01
高職教育的性質是培養從事于經營、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勞動者,合格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應該擁有一定的基礎理論儲備,較強的技術操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走上社會之后迅速的適應崗位,發揮自己的能力。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掌握專業技術和理論的前提下,高職院校學生還應具有一定的經濟和法律知識,并且能夠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然而在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缺乏在教學內容上的研究探索,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經濟法課程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通過教學改革逐漸改變當前的局面,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兩個加強
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加強在創業法律方面和實際工作中法律應用方面的內容設置。首先是加強創業法律方面內容的設置。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走向社會之后,想要根據自己的一技之長進行創業,創業過程中除了涉及專業領域的知識以外,也需要法律方面的知識,因此學生創業急需在法律知識上的加強。所以在設置教學內容時,創業所涉及到的各項法律內容應該加強優化,使學生能夠具有較高的法律素質,在創業時依法依規辦事,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其次是加強在實際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內容設置。高職院校應該結合合作企業實際的需要,根據不同崗位對職業能力的不同需要,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一些培養具體能力的項目,依據項目內容和學生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以及考核辦法。課程改革以崗位實際的工作內容以及過程為課程核心,以職業需求作為課程依據,把職業的實際工作項目或工作任務設置為課程教學內容,把教學和就業緊密聯系起來。
二、三個強化
首先,強化教學方法中新媒體的應用,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更加現代的教學方法如制作微課程、網絡教學等,使教學方法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學生更易接受新媒體的這個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并且網絡課程的視野更加開闊、豐富,教師依據課程的難點和重點,制作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微課程,通過網絡實現課程共享,并把各種教學資源集合起來,可以使學生方便、長期、隨時地進行學習。其次是強化案例教學,使實戰性得到充分體現。通過請具有實踐經驗的業界人士參與教學,在教學中增加真實案例的解讀,切實提高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案例,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參與案例解決的過程中真正學到法律知識,并能夠學以致用。同時增加案例教學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是強化互動。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負責引導,所以在教學中必須積極互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比如進行案例分析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組成模擬法庭,學生分組扮演原告、被告和合議庭,在學生完成整個過程的模擬之后,教師對其過程從程序和實體這兩方面進行指導,及時指出程序錯誤和適用法律不當等,并進行總結。還可以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通過參加法院旁聽和法律專題講座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四個探索
課程考核是對學生能力水平和學習效果的考查。在以往高職院校的課程考核中,通常都是以一次紙質考試來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存在不全面、不真實等缺點。因此在課程考核上積極進行四個方面的探索,以獲得良好的考核效果。首先是紙質考核,著重于考核學生在基礎的法律知識掌握程度。其次是辯論考核,選擇典型案例讓學生辯論,著重于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法律能力。三是模擬法庭考核,著重于考核學生的綜合表現。最后是職業水平考核,主要包括對學生在法律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以及工作態度上的考核。
經濟法課程科學、規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考核能夠保證學校獲得更好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通過對課程進行“2-3-4”教學改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更強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在經濟活動中有了更好的維權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學生在參加創業實踐過程中,能夠主動拿起法律武器幫助自己的創業經營活動。在對教學質量進行考核的時候,以學生的法律綜合實踐能力為中心,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考核擁有更好的導向性和科學性。教學改革已取得初步的改革效果,在今后的改革過程中經過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必將獲得更好的效果,培養出更加優異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肖彩娥.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社科縱橫,2010,25(2):147.
[2]樊亞蓉.高職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科技資訊,2010,(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