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花
【摘 要】審美是人的高級精神需要之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應把課堂教學當做藝術創造活動,以文質兼美的課文為審美對象,通過富有形象性的課堂語言和極具感染力的教學內容,借助藝術性的教學手段,精心創設美的藝術情境啟迪學生的審美意識,實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引導學生獲取真知。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審美教育;必要性;方法
中學語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含著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并通過閱讀范文,分析內容,說寫訓練等各種形式,幫助和指導學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確鑒賞美,準確創造美,這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1.審美教育是促進人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首樂曲,有的人聽起來如癡如醉,覺得趣味無窮;有的人卻聽得索然無味。一幅繪畫,有的人看起來意趣橫生,贊嘆不已,而有的人卻感到是雜亂無章,是線條的隨意勾畫和顏色的任意涂抹。如此種種,都是由人們審美的修養高低所決定的。而人的審美修養又是由美育來培養的。可見,審美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美育是語文學習興趣產生的關鍵
興趣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的主要職能是使學生把學習化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而興趣的培養則離不開美育的功用。
中學語文教學要滲透審美教育,它是學校完成學生美育任務重要的一環。中小學年齡大致在7~18歲,正處于個性心理發育成長的青少年期,這個時期是審美觀察能力的形成期,也是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形成時期。對個體審美心理發展而言,這是個重要轉變。他們開始能將流轉不已、瞬間萬變得外部現象納入一定的形式,形成審美意象。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貫穿美育,具有獨特的意見和功效,是其它任何美育的形式不可取代的。從遠期意見說,它是培養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時代人才的需要。
那么如何將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如何在語文教學具體、靈活、有效地進行審美教育?
二、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
1.語文教師應有美育素質
作為美育活動主體的教師,其素質將直接影響進而決定著美育能否得以順利實施和實施效果。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要具有審美的感知力,善于發現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現美。要做到這些,語文教師必須注意平時積累生活,豐富閱歷,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悟語言的音樂美,品位詞語的意蘊美,領會句式的變化美,領悟整體的風格美,為美育的實施提供認知性方向。同時語文教師要有審美的鑒賞力、豐富的情感、審美的創造力等。另外教師的儀表、舉止、人格魅力,也將對美育的實施起到重要的作用。
2.要創造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
美需要情感為中介,教學需要情感為紐帶,這種紐帶應首先由教師拋向學生。即教師應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手段創造出一種有節奏、有形象既和諧又生動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氣氛和情境。在這種生動活躍的教學氣氛中,教學課題不再是抽象的條文,而成為一種被學生熱愛的對象。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課文朗讀先聲奪人。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課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強烈、愈真摯。要想有效的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必須借助朗讀體味,揣摩其內在意蘊。朗讀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第二,感受入手,漸入情境。語文課不同于鑒賞批評。有著自身的規律及要求。這就要求教者應善于撲捉信息,從感受入手,使學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適時點撥,把握內涵。美的內涵豐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種多樣,好的課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內在的思想意識,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感受的基礎上,抓住重點,適時點撥,使學生把握教材的內涵。
3.要因材施教,寓教于樂
由于現行的中學教材所選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佳作,其中除考慮到語文基礎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知識性以外,許多課文本身就具有鑒賞價值。因此這就要求教者首先必須具有豐富的鑒賞經驗。
總之,在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的素質教育中,將審美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并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一條基本經思想,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存在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存在于教師的一言一行中。我們要長期堅持,不斷挖掘,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他們熱愛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實提高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英國美學學會主席赫伯特·里德.《寓教育于藝術》.
[2]王一川《美學與美育》.
[3]《沈陽師范大學學報》
[4]《教育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