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進一步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轉移至大中型城市,造成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急劇增多。而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由于長期缺乏正確思想觀念的指導以及對父母的思念,造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曠課、逃學甚至輟學的問題。因此,如何通過校園生活使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得到淡化成為目前所需關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校園生活
開學了,報名的學生和家長幾乎同樣多。義務教育學雜費、書本費全免,說明家長并不擔心繳費的安全,而是想見一見教孩子的老師,和老師說上幾句話,安頓好孩子的食宿。在他們幾乎一步一回頭地離開的瞬間,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難以割舍的親情,家長那渴望的眼神滿是對孩子、老師和學校的期待。
一、當前校園生活的反思
時代的發展,家長期待的不僅僅孩子學習好,更多的希望是孩子的健康的成長。何為健康成長,顯然“灌輸”一個書呆子,不是健康成長。家長的離去不是轉瞬的事,長時間的遠行,意味著孩子不再能夠享受純粹家的溫馨,而學校成為他們孩子重要成長的場所。我們怎么辦?時代要求我們去完成塑造留守兒童完美人格的使命,給這些孩子們創造一個涌動生命活力的學校生活。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作為農村學校,并且是農村寄宿制學校,要給留守孩子提供充滿朝氣的校園生活,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首先要反思過去甚至是當前的學校生活。生活與教育,生活是根本,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現實的學校把教育純粹化了,學生成為為教育而生活,上學、學習、考試成為他們生活的唯一,似乎他們生來就是為了上學、考試、分數,只有知識沒有其它。也就是說現實學生接受的許多東西都是強加的,且毫無意義,因此這樣的學校生活失去了生活本身的豐富性,充斥著單調、乏味和枯燥,哪有生命活力可言?
二、改善“封閉化”的教學模式
另外,現實學校中,功利的驅動和應試教育的需要,大力宣傳什么校園“封閉式管理”,制度嚴謹等。把學生封閉在學校和課堂,自然少受社會不良風氣的浸染。但社會進步的、豐富多彩的東西也被隔絕了。學校固然是學生重要的生活空間,但不是唯一的空間,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的陣地。把學生封閉在學校和課堂之中,就很少有走向社會,了解社會、體驗社會、感悟人生的機會,時間一長,孩子們創新思維被桎梏,何談發展。學校制度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基本規則,對于保障學校有序運行是不可缺少的。但制度過嚴、過于苛刻,則成為“馴化”學生的工具,每個人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談不上了。
1.減少理想化的說教方法
我們讓學校生活更貼近實際,盡量少一些理想化的說教。開學之初,新生入學,學校不是單純的、嚴肅的紀律教育,而是生活教育和規范行為教育同時進行。先讓生活老師打頭陣,耐心引導他們如何住宿(穿衣、疊被、洗漱、物品擺放等),如何就餐(購飯卡、排隊、打飯、刷洗碗筷等),然后才是紀律、學習方法教育。他們父母不在家,寄宿制學校對學生衣、食、住、行的教育最現實不過了,這樣學生初步找到了家的感覺。
2.課內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學校生活要充滿生命活力應敢于放手讓他們“玩”。“寄宿”的學生,很少有與父母一起游戲、玩耍,在父母面前撒嬌、“頑賴”的時間,生活老師和文化老師應設法接替這個角色,做他們代理家長。于是我們微機室老師帶他們“上網”,食堂里可以邊吃飯邊看電視,校內“怡心園”設有棋盤,它們可以對弈,小魚池他們可以垂釣。春天柳樹發新枝,老師教他們制“柳笛”;“音樂室”可以縱情唱,“書畫室”他們可以“練一筆”,操場的云梯、秋千可以爬一爬,蕩一蕩。“想出去玩!”,行!背起行囊到野外去,拔“毛燕”,捉泥鰍、挖蘆根……。這樣讓學生走出單純的科學世間,將日常生活世界、人文世界融入其中;走出書本知識,將社會實踐融入其中,使知識學習和實踐應用相結合;走出課堂,將課外生活融入其中,使課內和課外相結合。這樣讓孩子成長的過程更趨完整,家的感覺更濃了。
3.“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室的創建
“留守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免不了會有心理上的一些問題,問題學生也多屬于“留守學生”。對此我們設立了“留守兒童”活動之家,“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咨詢室。專門培訓了一部分老師做兼職“咨詢師”,定時開放“活動之家”和“咨詢室”,要求咨詢師們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學生的什么問題,不惱怒、不訓斥。把咨詢師們能引導學生把心里的問題傾訴出來并能排解,作為考核他們成績的標準。他們不僅聽他們自愿上門說,而且結合班主任及時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主動和這些學生攀談,和他們玩,一起吃飯、下棋,甚至引導他們落淚、發泄。淡化課堂,釋然后又把他們送回課堂,卸掉心理負擔后的他們,對學校這個大家庭更依賴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沒有愛就不存在教育。作為老師,不僅需要具備淵博的知識,還且還應有一定的愛心、真心和耐心去幫助和關心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掌握他們的喜怒哀樂,讓涌動生命的校園生活逐漸將留守兒童的感情缺失問題得以淡化。
參考文獻:
[1]黃雪松,劉克紓.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影響及對策探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05)
[2]馬勤.淺談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J].教育與職業.2005(09)
作者簡介:
劉莉杰,安徽師范大學2012級在職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