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鳳
【摘 ? ?要】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志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干的神經細胞卻只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靈巧的重要性,而手動作的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動手做一遍”。
【關鍵詞】兒童紙藝 ?審美 ? 手部運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207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志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干的神經細胞卻只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靈巧的重要性,而手動作的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動手做一遍”。
兒童折紙,剪紙是兒童素質教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能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還能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使兒童“心靈手巧”。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應有折紙、剪紙的機會。”他認為折紙、剪紙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養成獨自消遣的好習慣,二是可以練習手筋。”也就是說,折紙、剪紙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干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于大腦的開發-。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紙藝,即以紙質材料為主要表現的藝術作品,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充分展現紙的特有材質美,不像傳統的繪畫藝術,紙只不過是藝術家筆下色彩的陪襯。“紙藝”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如:剪紙、拼貼紙藝、折紙、紙雕、紙塑等。剪紙是“紙藝”家簇中最龐大的支脈。一張張彩色的紙,就可以剪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頑皮可愛的動物、形態優美的花草、雄偉挺拔的建筑……這種神奇的變幻實在叫人欣喜和癡迷。其實,折紙和剪紙是一對密不可分的伙伴,只有折的好,才會妙剪生花,而且用來折、剪、撕的材料有很多:報紙、宣傳單、工藝紙、牛皮紙、蠟光紙……只要你折、剪、撕得動,都可拿來用。折紙和剪紙在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智力、訓練幼兒做事的認真精神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多樣的紙藝活動,可以使幼兒學會各種折、剪、撕、印、染等的技能技巧。如:按對邊、對角、三角、四角、平行、連續等折、剪、撕多種技能,幼兒所創造的各種造型、稚拙、自然而不失規范,動手做不但帶來樂趣,并且為其幻想力開啟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在操作過程中增強了規則意識,使他們明白做事必須按順序進行,而且能促進幼兒的交往能力;可以提高幼兒對藝術的欣賞能力,激發幼兒去創造美,表現美并陶冶幼兒的情操,使之從中受到教育;可以訓練幼兒手、眼、腦協調并用的能力,發展幼兒手指肌肉的靈活性,使幼兒的小肌肉群得以發展;可以培養幼兒細心、專心、耐心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可以培養他們獨特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
因此,我們在區域活動中進行了紙藝的研究,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活動材料,主動進行紙藝活動,產生對紙藝活動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動手能力及創新潛能。
一、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
由于紙藝是一種民間藝術,對于現代的孩子來說平時接觸的很少,所以作為老師首先就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紙藝環境,使幼兒能夠更好的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比如教室里墻面的布置各種折剪組合畫,在窗上貼著各種各樣的窗花,而墻上墜的是幼兒自己動手做的花鏈。平時,經常帶領幼兒觀看一些我國著名折、剪紙藝人的作品,感受折、剪紙藝術的魅力。
二、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孩子在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紙藝內容就是剪紙。而剪紙則是在嫁娶時看到的各種各樣的“喜”字、如意頭花等,有圓形的,方形的,心狀的,他們也特別感興趣。因此我收集了這些“喜”字及如意頭花,并展示給幼兒看。幼兒看后都要求我能夠教他們,我便讓他們跟我學習了一種最簡單的雙喜剪法。活動后,雖然他們的作品很毛糙,但每個幼兒都拿著他們的作品,臉上洋溢著愉悅、成功的笑容。從這開始,他們便對剪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在區域角剪各種各樣的窗花。
三、引導幼兒學會觀察
紙藝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題材都來源與生活,來源與大自然。因此,當幼兒在創作剪紙時,他首先就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這就需要幼兒在平時生活中學做一個有心人,要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在我第一次創作剪紙的教學中,我要求每個幼兒來畫一朵漂亮的小花,這看似簡單的活動,卻引發了許多問題。很多幼兒畫出來的小花千篇一律,沒有創意,這也就充分說明孩子在平時生活中缺乏觀察。因此我留有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給孩子,讓他們在生活周圍找一種小花進行觀察,然后再來進行創作。第二次,孩子們的作品著實有了很大的改觀,盡管線條上還不夠流暢,但是他們都能夠很準確的表現出小花的主要特征,從這個活動中,孩子們也知道只有用心的去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你才能夠創作出出色的作品。以后,在平時的生活中我經常的發現,孩子們每到一處都特別留心觀察。有一次我帶孩子去操場游戲,幾個孩子就圍在操場的一個角落觀察著什么,在第二天,有一個孩子就交來了一幅自己創作的作品——蝴蝶。我當時十分的驚訝,詢問他為何想到剪一只蝴蝶,他告訴我他昨天在操場上看見了一只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它的翅膀很漂亮,花紋很特別。看來,孩子們已經開始學會觀察了。
四、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在折紙的教學中,我先教幼兒簡單的物體,練習最基本的折紙方法。等有了一定的基礎,我讓他們看圖,嘗試自己折。通過幼兒多次的練習、嘗試,幼兒摸索到了一些技能。例如在剪圓的時候可以將正方形的紙對折,然后剪出半圓,打開后即成為一個圓形。通過多次的折紙、剪紙,幼兒能只用一刀就可以剪出一個五角星等。整個教學進程的難度逐漸增加,十分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通過一段時間下來,幼兒已經能夠在已有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創作出各種有趣的作品了。
五、多種教育滲透與折紙、剪紙教學中
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內在的聯系。在每次折紙、剪紙前,我都要求他們先想好自己需要折什么、剪什么,用什么方法剪比較合適,可以添加一些什么?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思維建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且學會在做任何事情前都有一個目的性。
當他們在剪的過程中,有時也往往會出現敗筆,剪出的形象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這是我會讓他來想象此時剪出的形狀像什么,從而再來根據這個已有的成品進行創作,完成另一幅作品。這樣既沒有造成幼兒的失敗感,還有助于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在完成一幅作品后,我請所有的幼兒都來做小老師,一起來評價他們的作品,從而來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每到一些季節或節日,我還讓幼兒折、剪一些有關這些主題的作品,增加他們對季節、節日的認識。
六、將趣味性寓于折紙、剪紙活動中
折紙、剪紙活動本身是比較枯燥的,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喜歡新奇、有趣的活動,因此我常在折紙、剪紙教學中插入一些小插曲,增加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1.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把各種圖形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結合起來,使幼兒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如:練習剪平行連續的物體,便可設計為“好朋友”,要求幼兒把長形線剪出幾個連續的娃娃,比一比誰剪出的小朋友最像好朋友,團結友愛在一起。
2.折紙、剪紙與繪畫、粘貼相結合,豐富作品。由于技能的限制,幼兒的剪紙作品不能準確的表現物體,如:剪-蝴蝶、花籃其中細小的部份:蝴蝶的觸角、花籃的提手,幼兒很難剪出,可指導幼兒用筆畫出。有些面積大的-物體,如:衣裙、房子,可指導幼兒剪裝飾圖形或圖案貼上,使作品更豐富,美觀。
3.折紙、剪紙的作品可用來進行游戲或美化環境。如:剪面條、服裝,可以玩開商店的游戲;剪的拉花、窗花,可以做節目裝飾。折出的各種小動物,可以布置為動物園。幼兒看到自己的作品豐富了游戲,美化了環境,能激發對折紙、剪紙的興趣,也激發了幼兒對美的事物和美的環境產生美的情感體驗,培養對美的感受力。
紙藝活動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讓幼兒在活動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通過我們的學習研究,幼兒們對紙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作品,各種能力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