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推進,教育制度的不斷變革,我國的教育理念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然而,現行的初中教學模式大都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平行分班,以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學方式,同樣的標準要求來教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得到良好的發展,就需要對現行教育模式進行改變,做到因材施教,具體分析,分層教學。
【關鍵詞】初中 數學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22-02
一、分層教學的背景
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數學在社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初中數學,作為整個數學學習的奠基階段,對學生的思維、創新以及實踐方面有著重大的影響。喜歡這門課程的同學就會越學越喜歡學數學,覺得學不夠,而不喜歡的這門課程的同學,就會越來越討厭學數學,覺得學不好。因此,在學習初中數學的過程中,采用哪種教學模式會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成了我們要商討的問題。
二、分層教學的意義和不足
(一)分層教學的意義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中指出:人人都需要學習數學,人人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眾多教學模式中,分層教學模式被公認為是比較適合初中數學教學的教育模式。總的來說,分層教學很適應當下的社會環境和發展趨勢,對現下初中生的數學教學有很重大的意義。首先它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積極性,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第三它可以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現在以及未來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分層教學的不足
雖然分層教學對學生有很重大的意義,但是,也還是有它不夠完善的一面。首先,主觀意愿太強,老師首先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不能避免的失誤,分層的時機和分層的方向都很難掌握。其次,操作存在很大的風險,這種金字塔型的教育一個拿捏不好就會很容易損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再次,分層教學繁重瑣碎,使教師的工作難度和工作強度加大。
三、分層教學的主要內容
那到底什么是分層教學?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所謂的分層教學,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基礎以及潛在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不同的評價標準來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從而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定位學習能力
要想進行分層教學,首先就要做到充分了解學生現行的學習狀況。老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方面來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學習基礎好,興趣濃厚,能力強的學生分為一層;學習基礎一般,但學習認真,態度端正的學生分為一層;基礎知識薄弱,對數學有抵觸心理的學生分為一層。當然,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以及初中生敏感的心理變化,這種分層并不適合公開出來。只要老師自己做到心里有數,從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合理搭配不同的學習小組,讓成績優秀的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帶動基礎一般的學生,感染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得到成長。當然,這種分層也是隨時都在變化著的,這就需要老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劃分不同的層次,從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二)因材施教、具體分析
老師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也要做到分層備課,首先要自己把握數學教材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然后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方向和學習目標,爭取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準確把握課堂上的知識。對于學習優異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練習更高難度的題目,比如像是比較抽象一類的題目,從而激發他們的挑戰性,更努力自主的學習;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熟練掌握學習知識,慢慢積累,穩扎穩打;而對于學習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從簡單的做起,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對這門課程感興趣,從而做到肯學,愿意學。
(三)分層評估、教學相長
當我們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不同的層次來進行教學后,我們還要對學生的成績考核做到分層評估。由于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那些學習差的學生沒自信,不愿學,感覺學習壓力極大,所以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越來越抵觸學習。對于他們,就要注重課堂上的知識,做到努力關懷,即使是小的進步也要表揚,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中間學習一般的同學,則是著重注意他們課后習題的訓練,要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而對于學習本來就優秀的同學,則要更加的嚴格的要求他們,主要是考核他們怎樣應對復雜題型、綜合題型,與他們平等交流,一起商討,從而讓他們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
四、結論
總之,分層教學是當下大環境下比較適用初中數學教學的教育模式,積極開展分層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的進步,還可以推動教學工作的進步。堅持分層教學,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老師和學生都能在教學和學習中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
[2]錢穎.新課程下的因材施教更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考試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