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姍姍 王彩云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子女。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招生對象以城鄉初中畢業生為主,其中很大多數生源來自農村初中畢業生,而這其中就有不少學生為留守子女。文章針對中等職業學校留守貧困的現狀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講解應對的措施等。
【關鍵詞】職業學校 留守貧困生 應對措施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廳課題項目——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畜牧獸醫專業留守貧困學生幫扶措施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72-02
中等職業學校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其招生來源很大一部分為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貧困生。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學生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學生在當地學生總數中所占比例達18-22%,而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中所占比例還要更高。如李學源以其校一電子班為例,班內共有42名學生,其中父母在外多年打工者有15名,比例高達35%。何洛等在調查1325名在校中職生中,留守中職生有852名,占64.3%。一些學者警示,留守少年可能成為被“毀掉的一代”,可能成為國家新的不穩定因素,因此留守貧困生成為近年來一個突出的問題。
一、留守貧困生的現狀
留守貧困生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學生“親情饑渴”,主要表現為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孤僻、嫉妒,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情緒控制力較低,脾氣暴躁、易怒沖動,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在專業學習方面,由于父母對孩子所學專業缺乏必要的認識,從而不可避免的導致選擇盲目性,當學生所學專業與自己當初想法相去甚遠時,就會產生“父母遠在外地,不管我學習不說,還給我選一個不適合我的專業”的想法,進而喪失學習興趣,加之沒有父母督促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技能不熟練的現象。在就業方面,由于教育機制與中職生自身問題,造成他們在學校并沒有學到很多知識技能,他們缺乏學習動機,產生厭學情緒。課堂上經常是睡倒一大片,課堂外經常是無所事事,虛度光陰。中職畢業生的知識儲備不如大學生,技能儲備不如技校生,本屬于典型的就業弱勢群體,加上留守貧困生父母不在身邊,不能給與自己孩子以恰當的就業建議,因此在就業問題上他們也是沒有目標,往往一事無成。
二、幫扶留守貧困生的措施
針對中職貧困生的幫扶問題,國內專家學者研究比較深入的有:建議建立完善的扶貧助困體系,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建立健全貧困生檔案;樹立勞動觀念,鼓勵勤工助學,爭取社會資助,激勵自發成才;對貧困生進行感恩教育,具體措施為借助榜樣力量,開展感恩教育;結合義工活動,營造感恩氛圍;精神溝通,溫暖學生心靈;加強貧困生公平就業,其具體措施為:以鮮明的職業規劃教育讓貧困生公平就業贏在起點上;以健康和諧的宿舍文化建設推動貧困生公平就業全過程;加強對貧困生的幫扶和引導機制并著重加強貧困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良好的就業教育保障貧困生公平就業的成功結果。提出針對留守學生從就讀專業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專業前景、專業發展、技能要求、就業方向等幾個方面進行專業指導,引導他們對專業知識有完整認知,對學習能力、技能操作足夠領悟,消除他們的學習迷茫。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準確把握中職留守貧困學生走向成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緊緊圍繞中職留守貧困學生現狀,從本校現狀出發,對當前的一些應對措施進行模仿并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更好的幫助中職留守貧困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戈壁,財政部、教育部決定加快建立和完善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中央財政”十一五”時期將安排40億元資助中職貧困生[J].中國職業教育技術,2006,(9).
[2]徐琇佳.獨立學院高校貧困生認定現狀及幫扶對策[J].華章,2011(28).
[3]肖晗予.感恩教育視角下的高校貧困生心靈扶助[J].華章,2011(33).
[4]周艷華,朱燕娥.高等院校貧困生公平就業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12).
[5]王靜喻.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碩士論文,2011.
[6]胡曉松.留守子女中職生入學心理障礙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
作者簡介:
常姍姍(1986-),女,山東平原人,碩士研究生,教師,研究方向:臨床獸醫。
王彩云(1987-),女,甘肅白銀人,本科,教師,研究方向: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