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萍萍 張為付
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迅猛發展,同時出現了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與跨國并購崛起的新現象,早期經典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解釋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文章將對1980年代之后出現的對外直接投資領域的代表性理論進行梳理與評述。
關鍵詞:OFDI;理論研究:評述
一、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于這一經濟現象的成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早期經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分析框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理論有:Hymer(1960)的壟斷優勢理論,Buckley和Casson(1976)的內部化理論,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Kojima(1978)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以及Dunning(1977)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近20多年來,由于國際運輸業、通訊業的發展,跨國公司全球化生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近年來也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貿易摩擦頻發,隱性貿易壁壘增強的現象,需要發展新的理論來解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伴隨著20世紀80年以來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也得以迅猛增長,這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跨國并購得到了迅猛發展,21世紀初,跨國并購占到了全球直接投資金額的80%以上,UNCARD(2000)指出,國際資本流動的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全球融資市場的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等因素極大地促進了跨國并購突飛猛進的增加。其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更加傾向于采取跨國并購方式進入發達的東道國,對于其背后驅動因素的探究也是傳統理論所忽略的。
針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新的全球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以及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主體以及投資模式的發展新動向,學者們從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將針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進行梳理并評述。
二、 理論梳理與評述
1. 對外直接投資的知識資本理論。基于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在現實中同時存在但相互不兼容的矛盾,Markusen(2002)將兩者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之下用以分析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開創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知識資本理論,即所謂的KK模型。Markusen(2002)將知識資本定義為,跨國公司的總部所創造的各類知識資產,包含企業研發、管理、市場營銷等等的總部行為,他還提出了知識資本具有的三個特性,即可分割性(Fragmentation),知識資產的生產、產品的生產可分別位于不同的區位;技術勞動密集性(Skilled-labor Intensity),相對于最終產品來說,知識資產的生產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是技術勞動密集型的;聯合性(Jointness),知識資產的創造是多部門共同投入得以完成的,且一旦生產出來之后,再次生產的邊際成本很小。
具體而言,KK模型假設條件是:兩種同質商品X和Y,其中,X是技術勞動型商品,Y是一般勞動密集型商品;兩個國家I和J;兩類勞動力資源,一般勞動力L與技術勞動力K。另外,X商品是采用規模報酬遞增的技術進行生產,Y商品是采用規模報酬不變的技術進行生產,均衡狀態時存在六種類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知識資本理論認為,不同的知識資本組合決定了企業的類型,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企業會選擇不同的生產經營與對外直接投資模式。
對外直接投資的知識資本理論對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行為及其模式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是無法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KK模型是基于兩國模型的分析,限制了該理論進一步的推廣;此外,該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中間品的運輸成本
為零,這只適用于純粹知識品的情形,而并不符合物化形式的中間品運輸成本的實際情況。
2. 新新貿易與投資理論。新新貿易理論是基于企業的異質性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與跨國投資現象,主要包括兩個基準模型,其一是Melitz(2003)的異質性企業貿易模型,用以分析產業內的異質性企業的出口決策問題;其二是以Antras(2003)提出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從企業邊界的不完全契約產權模型的角度闡述跨國公司的戰略定位與控制決策。
在Melitz(2003)的基礎之上,Helpman、Meiltz和Yeaple(2004)對其進行了拓展,將企業異質性引入對外直接投資決策中,分析表明生產率的差異性導致了企業選擇出口還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實現國際化,只有生產率最高的企業才會選擇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而成為跨國公司,生產率次之的企業會選擇出口,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只會服務于國內市場,生產率最低的企業則會退出市場。Antràs和Helpman(2004)在Antràs(2003)的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研究了企業如何在對外直接投資亦與外包之間進行抉擇的問題,在他們構建的理論模型中,最終產品的制造商掌控總部服務,中間產品的生產商掌控著中間品的數量以及質量,不同產業所具有的差異化的生產率、不同的技術以及組織形式會對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與企業組織形式的抉擇產生影響,國際貿易、對外直接投資與企業組織形式三者之間是相互依賴,不同的國家的勞動力成本、不同的固定成本以及不同的組織激勵一起形成了均衡狀態的企業組織結構。Antràs和Helpman(2004)認為國際外包的成本下降會使得跨國公司內部交易相對于市場交易減少,從而解釋了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變化的關系。Antràs和Helpman(2004)還指出,企業的生產率以及行業的要素密集度,兩者共同決定了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形式。
新新國際貿易理論框架下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在壟斷競爭模型的分析基礎之上放松了企業同質性的假設,從更加微觀的層面--企業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異質性與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決策的關系,關注企業國際化路徑方式的選擇問題,使得國際貿易理論獲得了新的微觀基礎和新的視角,并且對于現實中跨國企業對外投資現象具有極強的解釋力,但是新新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仍然有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的空間,比如,進一步的引入企業異質性的內涵,異質性不只是表現為企業生產率、組織結構等方面,也應該表現為跨國投資與經營模式的差異;采用的是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未從動態變化的角度考慮廠商的最優化決策問題。
3. 小規模技術理論。Wells(1983)開創性地提出了小規模技術理論以解釋20世紀80年代以來逐步興起的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現象。小規模技術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的優勢在于低成本小規模技術,該技術適應了發展中國家的小規模的市場需求,而相對的,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擁有的適應大市場的技術無法在小市場中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因此,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小規模技術優勢來彌補市場空缺。
小規模技術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歸根到底源于母國市場的特質,這些特質具體表現為:(1)發展中國家的產業擁有較低的研究開發投入、較低的產品差異化的特點;(2)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基于其在母國所處生產經營的特點,通過技術改造等方法開發出了適用于小規模化、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工藝;(3)小規模技術的生產具有相對更高的市場靈活性,因此,發展中國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是通過改造技術來適應小規模化生產的要求,從而形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比較優勢。
對后發國家的企業在國際化的先期,怎樣在國際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是有啟迪作用的。從實質看,小規模技術理論某種程度上繼承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觀點,認為發展中國家只是沿用已有的技術,因而仍然會一直處于國際生產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從產品的生命周期而言,其生產的產品是處于產品的衰退階段,這無法解釋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趕超行為以及
對于發達國家高新科技行業的直接投資行為。
4.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Cantwell和Tolentin于1990年在《技術積累與第三世界跨國公司》一文中首次闡述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來解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迅速發展的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現象。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技術等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基于不斷的學習與積累的過程之中,技術等能力水平的提高對其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兩者的發展具有一致性與同步性。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等創新水平的提升,是基于較低的研究開發投入,主要是對于發達國家先進技術較強的學習與吸收、改造能力而形成自身特定的技術優勢,相對地,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技術水平的提高則是來源于投入巨額的研究開發資金用于原創性地開發最前沿的技術。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從動態化的角度解釋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現象,該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體現了該國技術水平的穩步提升,而該國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緊密相關,其本土的跨國公司的技術水平與能力是其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具有決定性作用,而且也會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形式以及增長的速度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和區位分布會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應該遵循一定的投資規律與順序:在行業分布上,發展中跨國公司應該首先進行自然資源密集型行業的縱向對外直接投資,再進行進口替代行業的發展并開展橫向對外直接投資;在區位分布上,依據“先近后遠”的順序,先對于周邊鄰國進行直接投資,再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遞進,這樣,通過合理的行業和區位分布的結構和順序,順利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以加強技術能力的積累與提高,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在全球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但是該理論過于強調投資的順序性,對于發展中國家積極主動的向歐美發達國家尋求高新技術的逆向投資行為,比如發展中國家企業逆向跨國并購歐美發達國家高科技企業的行為不具有足夠的解釋力。
5.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Dunning(1981)在《國際化生產和跨國公司》一書中提出的,是對于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動態化發展。他通過研究1967年~1978年67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入、流出額與國民生產總值變動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一國的國際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具有高度相關關系,即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以及區位優勢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而言,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從根本上決定了該國對外投資的能力與水平。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基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相對于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投資發展周期理論認為,一國跨國公司并不必須在同時具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而是認為這三種優勢存在替代性,當其中的某種優勢很強時,亦可開展對外直接投資。
具體而言,Dunning依據一國人均GNP與對外直接投資的關系,將對外直接投資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人均GNP在400美元以下的最貧窮國家,這些國家的企業并不具備任何的所有權與內部化優勢,亦沒有能力利用國外的區位優勢,因而幾乎沒有或者僅有極少的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第二階段,人均GNP介于400美元~2 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在施行進口替代戰略的基礎上,基礎設施得以改善,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國內市場容量也得到了提升,投資環境獲得了較大程度的改善,因而區位優勢提高,外資流入迅速增加,但此階段該國的經濟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的所有權優勢仍然很有限,因而對外直接投資仍將處于較低的起步水平,該階段也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處的階段;第三階段,人均GNP介于2 000美元~4 750美元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的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所有權、內部化優勢,區位優勢也得以進一步增強,對外直接投資額大幅增長,同時外商直接投資也大幅增加,在這一階段中,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出與流入量都具有了較大規模,該階段是絕大多數新興工業化國所處的發展階段。第四階段,人均GNP高于4 750美元的發達國家,伴隨著這些國家中的跨國企業的規模擴大、生產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其所有權優勢不斷得以鞏固,進行內部化和利用外國區位優勢的能力也大幅增進,此時這些國家的跨國公司已具備強大所有權、內部化優勢,并有能力基于全球化生產與營銷的戰略高度以運用東道國的特定的區位優勢,因而對外直接投資顯著的大于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且兩者的缺口呈現擴大的趨勢。后來Dunning于1996年將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擴充為五個階段,在第五階段中,此階段中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受母國經濟發展階段影響的程度削弱,國際資本流入多呈現為主要發達經濟體之間的交叉投資。此時因為各國之間相互投資增加,因而對外直接投資凈值恢復至第一階段時的狀態。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通過分析人均GNP與國際直接投資流入、流出之間的關系,對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具有較強的解釋力;該理論還基于動態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的消長的影響,從而對于該國對外直接投資水平的影響。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該理論僅將經濟水平作為一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卻無法解釋人均GNP水平相似的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大相徑庭的現實問題;該理論也未考慮到不同的對外投資模式。
6. 戰略性資產獲取理論。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強調企業具有的壟斷性的競爭優勢是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前提性條件,但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并不具有這樣的競爭優勢,而從20世紀80年代~90年代開始,現實中出現了大量的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頻繁發起對發達國家企業的跨國并購活動,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國際直接投資研究領域的集大成者Dunning針對現實中的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并購異軍突起的現象,在資源基礎觀理論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并購的動因,即為了獲取戰略性、互補性的資源,主要包含技術、研發資源、品牌、銷售渠道等資源,Dunning(1998)指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值得關注的是戰略性資產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的迅猛發展,而此出于此類動機的對外直接投資對常用的形式是跨國并購。對于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而言,上述的戰略性、創造性資產無法從其母國獲得,由于這些資源的形成與發展需要長期的積累,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通過跨國并購獲取戰略性資源,以彌補自身核心競爭力不足的發展狀況,從而,跨國并購為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的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一條捷徑。
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側重于解釋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與跨國并購行為缺乏解釋力,而戰略性資源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對于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其中的跨國并購行為,具有極強的解釋力。
三、 總結
總體而言,學者們針對現實中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日益深入,對外直接投資中發展中國家崛起、跨國并購迅猛發展等新變化,不斷地對于經典的對外投資理論提出挑戰和之一。不管哪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都不能對所有的對外直接投資行為具有普遍的解釋力,也正因為如此,理論研究才具有了不斷向前推進的內生性動力。
參考文獻:
[1] Dunning, J.H.The Electr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 Activit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 ew,2000,(9).
[2] Markusen, J.R. Multinational Firms and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C].The MIT Press, 2002.
[3] 吳先明.跨國公司理論范式之變:從壟斷優勢到尋求創造性資產[J].世界經濟研究,2007,(5).
[4] 張兵.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區位選擇及績效[D].南開大學學位論文,2013.
[5] 單蒙蒙.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環境態度、外界感知差異與績效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張為付(1963-),男,漢族,江蘇省睢寧縣人,南京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教授,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貿易、世界經濟;俞萍萍(1986-),女,漢族,江蘇省鹽城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直接投資、國際貿易。
收稿日期: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