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摘 要:分析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學習中問題產生的原因,從教與學兩方面提出把握學生心智發展的特征和學習規律,構建分類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選用靈活的實踐教學模式,完善網絡教學資源的改進措施,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
關鍵詞: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學習問題;實踐教學;應用能力培養
引 言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和應用性的特征,如何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開展有效的教學一直是各高校關注的問題。一線教師在教學改革研究和過程實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多學校強調“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但在具體實施中,教學改革則多以改革“教”的內容、方法、手段、設計等為主,而對“學”的問題研究很少。很多教師往往不自覺地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計算機課程的應用實踐性特征,以至于以教代學、以講代練、以記代思,學生缺少實踐與理解,高分低能等現象普遍。因此,如何加強對“學”的研究,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與認識規律、學習理論與方法,強化課程的實踐性特征,對實施有效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1 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依據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開設后產生的問題和文獻中的分析,我們對課程學習中產生問題的原因歸納如下:
1)學生在學習方式與學習思維上從師型多、自主型少;求同多、求異少。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一般對大一新生開設,很多學生的思維方式還沉浸于中學階段的灌輸、記憶背誦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對教師、課堂的依賴性高,自主學習觀念和獨立學習能力不強,缺乏自我發揮和主動鉆研的意識。學習過程往往是獨立、封閉的狀態,學生缺乏協作精神和交流合作意識。同時,由于課時限制和學習過程的不連續性,造成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質量不高。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順從者多、創新者少;缺乏質疑精神、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動機。
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學生滿足于聽懂,甚至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開始著手解決問題,真正樂于思考、勤于提問的學生非常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仍處于繼承性學習的“知”階段,缺少創新性學習的“識”意識。學生學習僅僅是為了考試過關,不了解開設課程的真正意義。
3)教材內容理論居多,實踐內容太少。部分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實踐教學的機制和條件建設限制了實踐活動的實施。
非計算機專業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加強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目前,選用的教材理論內容多于實踐內容,缺乏與專業知識相關的生活、工作、生產實踐等應用實例。部分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不足,在實踐教學中不能高效、正確地引導學生進行上機操作,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實踐教學管理對實踐前準備、實踐中保障和實踐后考核的要求不嚴。同時,由于高校規模的擴大,實訓設備和指導老師數量跟不上學校的發展速度,系統維護和軟件更新不及時,實踐教學得不到有效保證。
4)網絡教學資源缺乏指導性,內容更新不及時,網上學習交互程度不高,網絡教學管理機制缺失。
網絡教學環境為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實施提供保障。然而目前學校在強調網絡教學的同時,缺乏有效的管理與激勵機制,沒有專人對網絡教學環境進行維護管理。發布的教學與學習資源內容不具備針對性、廣泛性和實時性,很難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應用實踐需求。同時,各種原因造成的網上實時互動交流無法有效實施,學生得不到及時的指導。
2 對策與措施
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應既以應用為起點,也以應用為終點,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以下應對策略與改進措施。
1)把握學生心智發展特征和學習規律,提高學生課程參與意識,培養正確學習動機。
汁算機公共基礎課程除了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內容以及培養學生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外,還擔負著轉變學生學習思維的任務。為此,教師存課程教學中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主動鉆研的意識和敢于質疑的精神;引導學生認識到交流合作和協作學習的意義;養成學生樂于思考的習慣。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內容不僅要有知情權,而且要有建議權、參與權。在“怎么學”和“怎么教”的問題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意見,鼓勵他們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教學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另外,很多高校對學生的評價普遍采用期末考試成績“一錘定音”式的評價標準,這樣的評價手段導向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必須根據預期的教學目標,構建注重學習過程與實踐效果的科學評價機制。
2)構建合理分類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選用豐富靈活的實踐教學模式。
雖然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屬于通識課程,但是一個學校不同專業都有不同的計算機知識與應用需求,因此完全實施同樣的教學與實踐過程顯然不合理。因此,教師在實施具體教學時應該清楚教學對象要從事的專業和以后的工作需求,體現教學的有效性與實用性,構建與教學對象專業密切相關的實驗案例,實現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目標。
同時,為培養學生真正的應用實踐操作能力,實現課程設置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考慮“五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優化和改進目前的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根據各專業需求,選用豐富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互動交流,模擬真實的生活、工作環境,構建貼近實際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其次,采取任務式、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模式,在學生實踐驗證與應用理論和操作方法的同時,實時感受到應用的需求。第三,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與需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第四,針對不同專業和社會需求,升級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向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面向就業與創業的第二課堂活動和各種開放性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分工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
3)完善網絡教學資源,構建互動交流機制,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為構建有效的網絡教育環境,發揮在線教育的功能,任課教師包括網絡課程管理人員首先應做好網絡課程操作與使用指導,提高學生信息獲取的效率;其次應及時根據課堂教學進度發布及收集整理教學與學習實踐素材;第三,加強搜集、提煉、改造與課程教學及學習相關的內容,擴大信息的廣度和容量;第四,鼓勵學生共享學習心得體會,實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分析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動態調整教學過程:第五,記錄學生學習交流過程,為豐富、完善學生學習評價標準提供依據;第六,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借助網絡互動平臺的開放性,及時發現、共享有價值的教學學習內容;第七,廣泛通過平臺進行協作性學習,并集思廣益,逐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模式。
3 結語
以往很多大學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都主要從“教”的方面考慮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和實現課程培養目標,沒有真正厘清學生學習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要真正實現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就要從“教”與“學”出發,從這兩方面改進。根據近3年的實踐,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考試的及格率從最初的70%左右提升到90%以上,優秀率從5%提升到10%左右。另外,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將課程內容同學科專業需求交叉融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探索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實現了專業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雙提升,也為日后畢業更快地適應就業崗位需求,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及時轉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