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麗萍
摘 要:本文將生態政治作為落腳點,首先對其涵義、主要理念等進行論述,并指出我國生態政治視閾下和諧社會構建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指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參考,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生態政治;和諧社會;構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的重要舉措,在經濟發展中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對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著重要作用。生態政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期間面對生態危機挑戰、環境問題提出的新政治形式,具有獨特的價值理論,主要倡導社會責任、生態智慧、民主參與、尊重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等生態價值觀。生態政治將社會、政治、自然等作為有機系統結合,從而詮釋新的政治思維。和諧社會的構建是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對于人民內部矛盾及社會主義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對生態政治視閾下和諧社會構建進行研究,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有著顯著的意義。
1.生態政治內涵
生態政治是20世紀后半期西方國家提出的與傳統經濟模式、政治制度相對應的新政治形式,對于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代社會關于“生態”一詞,主要有狹義及廣義兩種解釋,狹義生態不具備能動性,單指人類與自然環境的自然性和諧,主要在生態環境危機中使用。廣義生態主要是指文化、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等,甚至包括人們自身中不同關系的和諧。
生態政治廣義上來說要求生態政治系統的構建,是對政治系統生態化進行研究,同時擴展到研究政治生態系統與政治生態系統以外環境的生態關系,即政治生態系統雖然為工作中心,然而已經不止是對政治體系內部各種關系進行研究,同時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空間等,即生態政治同時需要協調內部生態及外部生態兩方面關系,需要實現政治內部開放性、民主化、制約性、科學性等構建,同時需要實現政治與自然、社會等之間平衡。生態政治與綠色政治之間需要加以辨別,首先二者在理論價值觀方面存在較多相同點,如均遵循民主參與、社會公正、可持續發展、生態智慧等,然而二者之間同時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綠色政治涵蓋面較為狹窄,僅是生態政治中的重要內容。
2.我國和諧社會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綠色發展觀的推廣及國家對生態平衡的重視,生態政治在人們生活環境中逐漸深化,同時在國家領導人及人們心中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觀”等政治觀點的提出,生態政治視閾下和諧社會的構建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目前生態政治視閾下和諧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1)生態系統嚴重污染。我國在經濟建設中,環境污染及生態系統退化已經持續較長時間,20世紀70年代末,國內部分學者及領導人已經發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性,80年代部分環境保護政策及計劃生育政策相繼提出,然而9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生態問題逐漸顯現并呈現出加重現象。我國雖然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目前土壤肥力銳減、水土流失等現象較為嚴重,同時東部地區生活、工業廢水等也成為海洋的污染源,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周邊海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自然資源緊缺。研究顯示國內大江大河如遼河、黃河、海河及淮河等較大供水河流存在較大的壓力。目前國內666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出現水資源緊張等現象。近年來隨著國家城市化及工業化的加快,主要礦產資源之間的矛盾也逐漸突出,有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鐵礦石、水泥、鋁、鉛及銅等在全球消耗比例中分別占47%、53%、40%、44%、38%,然而實際上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不到10%。
(3)社會發展中內部矛盾不斷增多、加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形勢改變及社會組織變革等,在社會主義發展期間存在的內部矛盾逐漸呈現出來并表現出新的特點,而較多潛藏的矛盾也逐漸發展成為顯性矛盾。人們思想道德受到沖擊、群體之間沖突增加、流動群體之間分離等,若這些行為不能夠被良好控制,則可能對社會秩序、社會安全造成威脅,出現人員傷亡、公共財物損毀等,嚴重破壞社會和諧。近年來社會轉型處于關鍵時期,群眾思想道德亦受到較大的沖擊,社會內部矛盾明顯增加,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淡化,而金錢利益、個人利益等均被放在了第一位,社會責任感淡化,此外,部分黨員干部甚至對社會主義、國家及黨產生懷疑,國家、社會的團結、穩定及發展受到影響。
3.生態政治視閾下和諧社會構建改善途徑
生態政治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作用,符合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民主與法制、社會責任等政治發展原則,因此針對存在的問題不斷探討科學有效的解決辦法是政府、社會不容推卸的責任。
(1)完善管理制度,強化政府職能。政府是國家行政部門,在生態環境的優化及治理中占據核心地位,生態管理體制需要完善或者重構,生態職能需要進一步優化,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系統、完善、協調的生態管理體制。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其生態管理職能,建立完善、科學、系統的制度,協調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系,尤其是經濟發展部門需要協調配合環境保護工作的進行。
(2)堅持可持續發展觀,轉變經濟模式。經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柱,同時對自然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近年來黨和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均要求各企業在發展中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從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濟結構。目前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粗放型經濟仍然為主要形式,工業化與信息化未能充分結合,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均導致國家經濟發展中問題重重,因此黨和政府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經濟、開發新能源,轉變經濟模式。
(3)建立社會責任機制。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內部矛盾不斷增加,社會關系更加復雜,因此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需要堅持建立公平、公正、正義的系統,從而維持社會的有序發展。面對我國經濟性利益博弈、群眾與干部利益博弈等社會不和諧因素,政府需要做好引導及疏導作用,從而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問題。政府要建立社會責任機制就需要促進社會融合機制及社會公平分配機制,從而協調緩解不同群體利益博弈。政府可通過調節收入分配來調節貧富差距;積極擴大就業來保障人們基本生活,減少貧困人口。黨和政府需要不斷整合利益,從而兼顧不同崗位、不同部門、不同利益群眾力量的協調,實現人人平等。
4.結束語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結構及社會利益格局等均出現了較為深刻的變化,和諧社會建設、階層新變化等均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時人類生態環境受到較大的影響及威脅,生態政治更加注重政治活動本身的發展,亦提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建,因此黨及政府需要不斷踐行平等、自由、法治、公正的道德觀念及社會關系,從而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生態政治,實現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王卓君,唐玉青.生態政治文化論——兼論與美麗中國的關系[J].南京社會科學,2013(10).
[2]吳志才,郭楊陽.淺析生態政治視角下和諧社會的構建[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09).
[3]黃愛寶.當代中國生態政治發展的動力資源[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3).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