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容
【摘 要】本文主要對如何開展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首先介紹了數學復習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復習課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95
數學的復習課是將平時相對獨立的知識點,通過再現、比較、歸納等方法使其串成線、連成片,并通過一定量的練習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種課型。它并不是單純的知識重復,而是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上,對一階段學習過的知識要點,通過梳理溝通,達到深層次的再學習,從而架構起比較系統的認知結構,可見復習是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但由于一些教師的認知不到位和行為不當,導致當前復習課教學出現一些偏差,對復習課的認識只停留在知識點小結、查漏補缺、題型訓練上,使復習走過場,甚至有虛設或浪費時間的現象,可見,很多教師僅僅是模仿了復習課的“形”,未真正領略其“神”,使得復習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達到復習的要求,從而丟失了復習真正賦予的價值意義。針對以上這些情況,筆者開始對復習如何有效進行了追尋與思考。
一、創設有效情境,再現知識要點
復習課的一大難題是復習的知識點密集。很顯然,要學生憑空去回憶一單元的知識要點是有困難的,即使能回憶出幾個,這樣干巴巴的回憶知識要點及其算理,結果不僅學生說不清算理,而且,一個學生在說的時候多數學生不能隨著說而思考,反而使教學成為教師與個別學生的對話過程,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教學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一個能基本涵蓋復習要點的有效情境,才能讓學生“有事可做”、“有話想說”、“有感而發”,從而積極而又順利地再現知識。
二、引領縱聯橫比,有效搭建體系
復習課的關鍵是整理。復習課的知識點密集,相互之間的聯系十分復雜。復習課不僅要回顧、鞏固原有知識,還要對相關知識進行聯系、溝通,把平時學的散亂知識串成線、連成片,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逐漸完善認知結構。而要幫它們理清關系并建立聯系,首先必須得明晰知識之間的個性與共性。
比如在教學“角和四邊形”總復習時,其中就涉及整理這些特殊的四邊形,當學生匯報反饋后,如表格中所示:
通過之前新授課的教學,學生已經掌握了各自圖形的特點,但這些看起來簡單的圖形和特征全放在一起卻為難了很多學生,實際上這個癥結也就是我們復習課整理的意義所在。如何去加以溝通與聯系呢?筆者認為可以把它們加以縱向的聯系和橫向的比較,也就是豎著看一下表格,哪幾行的特點這些圖形選的最少?哪幾行最多?通過四邊形內部的縱聯橫比,梯形的“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個性凸顯無疑,而特點選的最多的恰是“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和“對角相等”,這些特點其實就是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很顯然,只要擁有這三個特點的四邊形都是平行四邊形,因此學生們自然明白了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三、開展思維訓練,深化建構體系
復習課要有“理”,也應有“練”。任何一節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復習課也一樣。雖然,復習課的主體是對知識進行整理,但是,它也需要適度、適量的練習,而且其練習應不同于新授課的練習,它應有著更高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從而促進學生認知體系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
經過整理形成的新的知識體系還不夠穩定,需要進一步內化,練習需要圍繞這一目標進行設計。如在“角和四邊形”整理后,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量出各角的度數,并且想一想,至少要量幾次?
反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層次的理解水平。有需要量三次,再利用四邊形內角和減求出另一個角的;而大多數同學認為量取兩個互補的角,再利用對角相等的知識得出另兩個角;也有一少部分同學認為只要量取一次,而且過程精彩紛呈,有的是利用對角得出兩個角的度數,再利用內角和去求解,也有同學說先取內角和一半再去減已知角就行。多樣的解題思路,源自學生不同的知識建構體系。通過各自方法的解釋,發現還是來自于對角相等這個結論。學生的認知結構在這里得到了具體的呈現,再一次獲得互補、優化的機會。
一堂好的復習課應把知識從單維的角度想方設法帶入多維的思考。它不應該是重復學習,而是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上的深層次的再學習,它從某種意義上也能理解成是一節新授課,只不過它的學習目標體系不同于我們平時的新授課。因而教師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經歷知識串成線、連成片的建構過程,并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深入思維,讓復習課成為學生的一次愉快經歷,獲得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