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羽等
摘 要: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途徑。文章針對國內外大學生就業現狀及能力培養方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對于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和學生四個方面共同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形勢,為社會提供精英人才。
關鍵詞:畢業生 就業能力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5,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204-02
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這雖然使高等教育社會地位也被廣泛認同,實現了中國教育層次歷史性的突破,但也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面臨著歷史上最為嚴峻的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的質量與畢業生就業問題。
一、國內大學生就業現狀及能力培養
自1999年高校擴招的政策施行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由高校涌入勞動力市場。2003年到2013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12萬迅速增至699萬。由于畢業人數的激增導致了就業結構不平衡、就業機制不健全、就業指導落后、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等問題。國內許多學者針對目前國內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了分析。海薇{1}對中國人民大學2012屆檔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數據表明現階段由于每年大量的碩士畢業生加劇了本科生的就業壓力,因此本科生更多選擇繼續深造。在就業壓力方面,男生選擇工作后根據工作需要選擇性進行“深造”,女生則更傾向于直接去“深造”。專業的就業情況直接影響了專業的生存情況。
北京大學的鄧峰{2}研究發現,很多招聘者所定下的指標對求職者會產生顯著影響,用人單位除了關注學校、學歷、專業更傾向于挑選綜合素質強的學生。研究還發現在畢業生招聘時,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畢業生就業率高于女性畢業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的畢業生,其順利就業的機會也大。劉麗玲{3}對管理類和經濟類的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溝通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是用人單位所需人才的必備能力,而就業能力的提升需要大學生本人、高校、用人單位及政府相關部門幾方面配合。
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很多學生認為只有進入到大公司、大單位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重地位、重名利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部分學生不愿意去中小城市、縣城或者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差異也成了畢業生選擇就業地點的首選要求之一。賀偉{4}在文獻中提到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對畢業生就業的制約,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導致了城鄉就業人員之間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也導致城鄉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工作轉換成本高,城鄉勞動力市場的社會保障也存在二元分割。政府應加大政策的傾斜度, 支持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勞動力市場信息共享機制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政府應加大對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激勵措施和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以緩解畢業生失業問題。
張哲{5}在談農科院校畢業生能力的提升策略一文中指出,農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現狀體現在對就業缺乏心理準備,對所學專業的自我認知度不高,存在“靠證”就業的認識誤區,實踐指導能力不強,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缺乏認識,創業意識不強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提出了農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策略,如大學的制度創新,建立政府主導、高校推動、社會參與的就業體系,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畢業生就業,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考評體系,提高農科院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畢業生服務新農村的職業能力,提高農科院校畢業生的創業能力等。
賈利軍{6}針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進行了研究,提出求職者的就業能力結構由社會兼容度、就業人格和準職業形象三個維度構成。高校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多元的就業能力實際狀況,制定針對性的分類教育培養方案,保證大學生就業能力真正符合實際需要。在《論高校就業能力導向的新邏輯》{7}研究中表明,社會各界已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對于高等教育的任務與目的的評估,要充分考慮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本國經濟運行的需要,而重視學生的就業能力建設將成為今日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必然選擇。
二、國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分析
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訓練部委托澳大利亞商管會和商務委員會等組織提出了“就業能力框架”{8}。就業能力主要通過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與創業能力、規劃與組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學習能力和技術能力等方面體現。在澳大利亞培養或評估就業能力的策略和活動通常通過角色扮演、與內部或外部的客戶和顧客進行交流及回應等活動去評價溝通能力;通過小組討論、職場團隊、實踐社團等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個案研究,調研項目與研究決策活動等來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模擬活動和頭腦風暴活動來考察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計劃組織方面采用發展行動計劃、時間管理活動等方面來考察;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考察主要通過工作計劃和事業規劃聯系等方面來評估學生的就業能力。通過一系列的就業能力培養和評估策略為澳大利亞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
在英國,貫穿離校前后的就業支援服務是英國就業能力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保證。實行就業能力發展伙伴推進計劃幫助許多人在求職或者再就業時遇到的經驗問題。推進計劃主要包括:測試所要招聘的人力資源類型進行征聘和甄選;引導衛生、就業能力服務者和受益者參與其中;推進保健服務部門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的供與求{9}。在培養學生自主性和學習興趣方面,英國高校始終與企業需求掛鉤,圍繞學生學習興趣進行調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完成每一個課程模塊后都會覺得有所收獲,發揮課程的最大作用。
美國高校把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融合到課堂中,創建工作情景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常常邀請企業參與課堂教學與學生互動{10}。企業高管進入學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并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且規定學生與正式員工有同等權利。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大大地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提供學生機會加入到教授的科學研究過程中,提供學生研究設施和資金支持。美國家庭也重視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不干涉學生選擇就業的自由。學生在高校和家庭的支持中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將課本知識與實踐更好的結合,更好地發揮課程作用,促進了專業能力的提高。汪昕宇{11}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2010—2011年秋季學期《經濟學》課程中,某個小班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培養方式分別是小組項目作業、課外實踐和課堂演講。在明尼蘇達卡爾森商學院高年級專業課教學中,所占比例更高。
三、結論及分析
根據上述對國內外就業現狀和能力培養的闡述,國內高校大學生就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社會就業形勢總體緊張。新增就業壓力大、轉移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總量規模壓力大是我國就業的特點。其次,用人單位在招聘觀念上存在誤區。中小型企業不重視人才儲備,能雇傭專科生絕對不用本科生。再次,高校就業能力培養工作不夠深入。許多地方高校就業能力培養內容不夠系統性和科學性,沒有深入地進行能力培養,不重視學生的擇業觀和學生擇業心理問題,就業心理輔導、職業測評、體驗式培訓等應用不多。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保證大學生順利就業的重要途徑。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國內也存在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培養模式不合理缺乏實踐培養,校企合作成效不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對就業無規劃、實踐能力弱等問題。針對現存問題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政策方案,健全校企結合培養機制,完善相關法規。高校應該建立完善的就業能力培養體系,調整專業設置,改革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應該多參與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制定個人的就業目標和職業規劃,發展自身能力。綜上,針對就業現狀和畢業生的能力培養要從政府、高校、企業和學生四個方面共同發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緩解就業形勢。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編號:14G135,14Z023;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課題編號: JYLB2013-01,JYLA2012-007,JYLA2012-024,JYA2011-049;佳木斯大學教育科研項目,課題編號:JKB2012-008;佳木斯大學教學研究重點項目:JYLA2012-001。]
注釋:
{1}海薇.中國人民大學2012屆檔案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J].2013(2):70-72
{2}鄧峰,孫百才.高校擴招后畢業生就業影響因素的變動趨勢研究:2003-2011[J].2014,242(2):132-138
{3}劉麗玲,吳嬌.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研究——基于對管理類和經濟類大學畢業生的調查[J].2010(3):82-90
{4}賀偉,孫繼偉.從城鄉勞動力市場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J].時代經貿,2008(6):215-216
{5}張哲,李育全.談農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1(3):136-140
{6}賈利軍,管靜娟.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研究.教育發展研究[J].2013(Z1):51-56
{7}賈利軍,管靜娟.論高校就業能力導向的新邏輯.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1(6):82-86
{8}徐中意.澳大利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報告的經驗與啟示[J].職業教育,2010(6):155-159
{9}王文君.關于英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初步研究[M].福建師范大學,2006
{10}陳均土.美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機制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1(19):63-68
{11}汪昕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3(7):64-68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第一作者簡介:陳思羽(1980-),女,黑龍江佳木斯人,講師,工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啟發式”教學法,創新能力培養。通訊作者簡介:姜永成(1976-),男,黑龍江佳木斯人,副教授,工學博士。](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