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蕤
摘 要:師承教育是傳統中醫培養人才的重要形式,在中醫醫師教育及臨床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對相關師承教育模式資料的整理,并結合所在院中醫研究生師承模式的施行情況,對中醫院中醫師承教育模式的發展提出進一步的規劃及總結。
關鍵詞:基層中醫院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中醫師承 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229-01
中醫師承教育即“師帶徒”的傳統培養方式。通過跟師臨證、口傳面授等方式來達到學習繼承老師的學術、臨床經驗,并逐漸獨立診治的過程。這種傳承教育方式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
新中國成立后,中醫師承教育作為中醫院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仍然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1}。現代中醫教育模式存在嚴重西化現象,中醫學生的培養呈批量生產化;許多傳統中醫文化與中醫技能被輕視、遺忘、丟失,未能培養出真正的中醫學生。院校教育模式與中醫師徒傳承培養教育的差異,導致純正的中醫后繼乏人,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臨床工作經驗缺乏,中醫臨床思維缺失,臨床診治能力較差{1}。
一、目前中醫醫療教育及臨床醫療的現狀
目前在中國,中醫醫療的發展面臨尷尬的困境,前無繼承,后無發展,中醫醫院西醫化,中醫教育模式西醫化(中醫技能遺失,被動簡單地模仿西醫實驗醫學進行中醫研究,限制了中醫藥科研),出現中醫學術發展的相對緩慢,中醫臨床陣地日漸縮小,中醫人才無立足之地;普通中醫醫院中醫特色不明顯,中醫優勢發揮不夠,中醫治療率偏低{2},甚至出現中醫醫療保健化,逐漸成為西醫臨床治療的附屬品與輔助技術。對中醫醫院來講,中醫院校畢業的中醫人才成為書本上的“中醫”,即所謂的“理論的巨人,實踐的矮子”,不能服務于臨床。臨床中醫逐漸失于傳承發展,普通中醫醫院不能提供有效的中醫醫療服務,逐漸被市場經濟和社會淘汰。
二、師承教育在中醫醫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重要意義
在現代中醫醫療教育及醫院中醫醫療事業發展的困境中,師承不僅僅是一種中醫教育的模式,更逐漸被中醫醫院在中醫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重視。
筆者認為,中醫是需要師承的。古今名醫,概莫能外,縱然有自學成才者,亦必有名師指點,方可有所成就。中醫學子如不經過師承,就算是一塊璞玉,也會被困于礦石當中難以得見天日。只有經過名師“點石成金”般地點撥,方能成就大器而價值連城。
中醫學是一門以人為本的醫學,是一門與世無爭的科學,更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作為中醫醫院,我們不僅有義務保護、傳播和開發中醫,也更有責任培養合格的中醫人才,有義務讓中醫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造福人類。傳播中醫即是尊重科學,傳承中醫即是崇尚科學,弘揚中醫即是推動科學。
然而,中醫是一個經驗性的醫學體系,其獨特的理論性和臨床思辨的靈活性決定了中醫經驗傳承的復雜性,只有在師承教育的模式下,才能夠增強對臨床辨證施治和加減用藥的體會,更好地繼承導師的辨證思想和用藥規律,逐漸在臨床中提高中醫辨證思維能力,掌握中醫治療實踐技能。在學習醫術的同時,修身養性,提高思想境界,繼承導師“大醫精誠、無私奉獻”的高尚醫德。因此,在現在對中醫醫療需求緊缺的情況下,中醫醫院逐漸對師承教育模式重視,并將其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建立名老中醫數據庫,在導師引導下對臨床病案進行整合、分析、評價,進一步提高師承教育模式的教學效率。
三、太原市中醫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師承模式的探討
筆者所在的太原市中醫醫院創建于1959年,是市屬的唯一一所三級乙等綜合性中醫醫院。有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指導老師1名,太原市名老中醫4名,市委、市政府優秀專家和特聘專家5名,青年學科帶頭人1名,擁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2014年,我院面向全國招聘20名中醫碩士研究生,在此基礎上,總結全國多家中醫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驗,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在師承基礎上進行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及經驗傳承,提升臨床中醫辨證能力。學員從各個科室選取碩士研究生,每位學員每周兩天跟隨帶教老師門診隨診,整理病案,三個月為一個周期,每周期進行考核,主要考核內容是典型病案整理。病案整理包括(癥狀、辨證分型,證治分析,方藥分析,個人總結,導師評價);將病案匯集成冊,作為刊物擬行出版,將成為經驗傳承的主要內容及材料。帶教導師選取嚴格,要求言傳身教,授之以法;嚴格考勤制度,并將個人工資績效與考核相結合,鼓勵上進學員。在此基礎上對學員提供資源技術服務支持,建立資料庫。現已進行半年余,得到帶教老師及學員,患者的廣泛好評,本院后期將學員外派至外院進行跟師學習,將師承范圍擴大,力爭培養出新一代中醫名家。
四、太原市中醫醫院師承模式培養的展望
在中醫人才規范化培訓中,要全面考慮整個醫院人才隊伍群體結構優化的需要,而不能只注意“個體“的局部發展。在研究“個體”培養方向時,必須首先考慮群體結構優化對“個體”培養方向的要求。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充分發揮個人的先進帶頭作用,不僅僅是重視師承教育,還要要求臨床各科室重視規范化培養人員,提供更多的臨床實踐鍛煉,優化個人作用,逐漸形成人才專項培養,重點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物質技術支持。將理論轉化為臨床治療能力,帶動整個醫院的中醫特色化。有調查得出,名中醫的平均成名年齡為43.56歲,成名前臨床年限為22.51年{3},因此我院將用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將師承模式貫徹執行,為醫院未來發展積蓄力量。
注釋:
{1}黃曉蘭.談現代高等教育體制下名中醫培養的模式建構[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45-47
{2}賈謙,陳永杰,陳光曼,等.確立中醫藥戰略地位的重要意義[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5(4):88-90
{3}季偉蘋,黃素貢,等.當代著名中醫藥專家成才規律淺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02(4):1-5
(作者單位:太原市中醫醫院人事科 山西太原 030009)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