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珍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計算工具日益普及,生活中人們對計算工具的依賴性日益加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速度減慢,正確率下降,學生的整體數學水平堪憂。本文提出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方法,這些方法已被應用到教學課堂上,效果顯著,希望廣大教師與學生都能夠引起對小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提高
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與能力發展的根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計算工具日益普及,生活中人們對計算工具的依賴性日益加大。小學生基本計算能力出現下降趨勢,學生的計算速度減慢,正確率下降,學生的整體數學水平堪憂。因此,教師應逐步針對學生計算習慣進行培養。本文提出計算能力“三步走”,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加強基礎訓練、提高口算能力
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抓起計算能力的第一步。10以內加減法是非常基礎的內容,在講解之后,建議學生熟練記憶,才能提高后續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20以內進位加法可以采取湊十法。例如,計算9+2=?在講解的時候,提示學生9和幾能湊成10呢?9和1能湊成10,所以把2分成1和1,9+1=10,10+1=11,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算出來了。每一個10以內的數都需要熟練掌握與之湊成10的數。例如:9和1湊成10,8和2湊成10,7和3湊成10,以此類推。在學生熟練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之后,就可以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了。20以內退位減法可以采用反湊十法。例如,13-8=?在講解的時候,讓學生首先將13分成10和3,然后計算10-8=2,再計算2+3=5,所以13-8=5。
每堂課前,都可以采用“開火車”的形式進行訓練。教師出示計算題的卡片,學生根據卡片上的題目,按照座位順序依次回答,從而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
二、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計算方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是提高計算能力的基礎。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乘除法的運算。在乘法的教學過程中,剛開始學生學習乘法的時候,都會覺得很難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讓學生明白乘法和加法的關系。最基礎的乘法要以乘法口訣為基礎,口訣一定要背熟。例如,計算13×5,口算方法是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5=50,再算3×5=15,最后把兩部分合起來50+15=65。由口算方法這樣的算理,導出豎式計算的方法。從而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豎式計算的方法。每天課前,都可以拿出幾分鐘時間來訓練,這樣就將學生的注意力都拉到了課堂上。
三、靈活應用、掌握方法的多樣性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要求計算的準確度,還要在計算速度上有所提升。靈活掌握計算方法,將復雜的式子進行簡化處理,這樣就可以大大提升了計算速度。例如,計算25×32×125。這個題目屬于兩三位數的連乘法。如果按照常規算法,按照順序利用豎式計算,這樣算起來復雜,位數多,學生容易算錯。如果用簡便計算的方法,就可以把32拆成4×8。4與25相乘等于100,8與125相乘等于1000,再用100×1000=100000,就很容易算出結果了,避免了復雜的乘法豎式運算。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解決了這一問題。
四、培養學生計算的好習慣
在教學中,為了保證運算的準確性,以及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好習慣。第一,在計算時不能抄錯數。尤其在小數計算中,小數點的位置不要看錯。第二,看清運算順序。例如,在計算23+7×8時,學生很容易犯的錯誤是先計算了23+7=30,以為可以得到30這個整數,導致了計算順序的錯誤。第三,脫式計算的每一步都需要在草稿紙上進行豎式計算,避免出錯。第四,驗算。很多優秀的同學很有自信,一次算完覺得自己算的都正確了,但是在計算中難免有些馬虎,導致結算結果不準確。所以,需要養成驗算的好習慣,在第二次計算中,會發現之前自己的一些小錯誤。第五,錯題總結,經常回顧。犯錯誤不可怕,我們要總結一下自己錯在哪里,從中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出同樣的錯誤。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準備一本錯題集,將自己做錯的題目記錄在題集中,并且可以讓學生之間課下交流,從而取長補短。
總之,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就是學生數學學習質量提高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都有著深遠地影響。所以,教師應該重視起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世杰.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學周刊(中旬),2014(02).
[2]湯興鋒.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1(04).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宋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