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縱觀《論語》一書,孔子主要是通過對話式教學方法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此教學方法具有豐富性、啟發性、愉悅性,對當今課堂教學仍然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有利于啟示老師運用靈活多樣的談話方式,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更有利于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孔子 對話式教學法 課堂教學改革 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29-02
為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從未間斷,但在實踐中似乎出現了“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課堂上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方法,師生之間缺乏深入的對話研討,教師把課堂教學當成一種限時完成的任務,未能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則是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這都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孔子作為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其對話式教學方法非常有特色,對當今的課堂教學仍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孔子對話式教學法的特色
談話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在今天的課堂教學當中,師生間的談話往往處于“老師問,學生答”的單一局面,甚至常出現老師自問自答的尷尬情況,而孔子的對話教學法則是形式多樣、方式靈活,具有啟發性,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一)豐富性
品讀《論語》,不難發現,孔子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既有教師問、學生回答的方式,也有教師自問自答的方式,但孔子的對話教學法卻不僅僅拘泥于這兩種形式,還成功運用了多種多樣的問答方式。譬如:學生問、教師回答的方式,在《論語·顏淵》中記載了子貢問政的小情節:
子宮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在這段話中,孔子把學生問老師答的教學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并且逐步地引導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又如在《論語·顏淵》中記載: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可見,此處孔子采取了學生問,老師先讓學生回答,老師再回答的教學方法,這樣有利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進而把握問題的本義。
此外,孔子還采取了讓學生借助他人的回答來教育學生的方式,以及老師引導學生問,老師回答的方式,并且還采取了學生相互討論,弟子再轉述給老師請求指導的方式,甚至還采用學生問,但老師避而不答,到特定情景再教育的方式等,可見,孔子對弟子的對話教育法是豐富多彩、令人難以忘懷、且事半功倍的。問答法作為課堂上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或許能夠從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中獲得許多啟示。
(二)啟發性
《論語·述而》記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所謂“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積極思考,急于解決但又未能解決時的矛盾心情,這時老師應對學生給予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而“悱”就是內心要有所懷疑、不同意,只有多懷疑才會去研究,這時老師可以幫助學生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并且盡可能用比較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憤、悱、啟、發”體現了老師的協助和點撥作用,也有利于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則是說明當老師講授一個方形的時候,已說了一個角的樣子,但學生尚不能推出另三個角樣子的時候,這就需要學生進一步思考,在此,一定要激發他憤、悱的求知欲。回顧當今的兒童教育,老師和家長一味希望孩子聽話,一味希望孩子完全接受自己的經驗,這阻礙了孩子憤、悱的求知欲發展,也不利于啟的引導。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讓學生“憤”與“悱”,刺激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想解決自己心中的“為什么”,這樣的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愉悅性
孔子與弟子進行對話的氣氛是歡樂、愉悅的,甚至是充滿藝術氣息的,譬如在孔子的教學過程中,時而表現為孔子親自唱歌、鼓瑟或擊罄,時而表現為弟子唱歌、鼓瑟或擊罄,整個教學氛圍是十分輕松的。在《論語·先進》中記載了曾點鼓瑟的情景: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這生動地描寫了孔子和其他三位同學討論的時候,曾點在旁邊悠閑地鼓瑟,當孔子聽了子路他們三人的看法后,轉過頭來問正在鼓瑟的曾點有何看法,此時曾點手中瑟音漸稀,手指在弦上一攏,琴弦發出鏗然的聲音,然后再回答老師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與弟子的整個交談過程是十分安詳、自得的。
在現代的課堂教學當中,很多老師為了確立自己的威信,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都是嚴肅的,甚至用命令式的指令指揮學生,這不僅使學生的內心充滿了恐懼,甚至還產生排斥之感。在此,我們不妨向孔子老師學習,把教學與藝術結合起來,寓教于樂,使得師生之間的交流是輕松的,讓學生愿意與你進行交流,讓學生主動表達心中的想法,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讓學生從內心就期盼著上這門課,這樣的教學更具有意義。
二、對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
(一)教師運用靈活多樣的談話方式,富有藝術性和技巧
目前,我國主要采取班級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人數多、任務重、課程繁雜導致了班級授課更加注重集體化、同步化和標準化,讓教師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越來越單一、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厭倦老師的教學,而老師也不喜歡“不聽話”的學生,如此惡性循環。
面對這樣的情況,教育工作者應該引起思考。師生之間的談話除了采用老師問、學生答這種傳統的方式,還有許多其他的選擇,譬如像孔子那樣,采用音樂作為教學背景,讓師生在優美的環境下暢所欲言、相互討論,也可以用有趣味的小故事或寓言作為導入語,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聆聽欲,甚至可以像美國語文《灰姑娘》的課堂教學那樣,通過有趣味的層層引問,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一個僅僅依靠語言引導的課堂充滿樂趣、充滿智慧。可見,只要老師用心去探索,用心投入教學工作當中,用心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能在潛移默化當中感受到老師的力量,那么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在師生的對話交流當中,一個好的、有吸引力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開始意味教師教學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二)對話應具有引導作用,激起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在孔子教育生涯當中,孔子也特別注意學生的創造性的培養,在其對話教學當中,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正所謂“舉一反三”。在教學中,老師要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無拘無束的、比較輕松的情景中充分發揮創造性,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是產生于對知識的需要與追求,只有學生在認識上產生了知與不知的矛盾,才能出現求知的內在動力,此時老師可以在談話當中或采用新知的直觀材料,或利用引人注目的演示,或像孔子那樣運用新穎的問答方式,或充分利用自己的親生經歷,潛意識地慢慢引導學生等,讓學生從師生談話交流中吸取巨大的力量,這樣的對話才績效斐然。
但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時間能做到的,正所謂“機遇是屬于有準備的頭腦”,這需要老師鼓勵學生充分掌握知識,博覽群書,甚至積極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去思考,把所學到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學以致用,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無窮力量,并在實踐當中學習,這樣才能有所進步、有所發現、才能在談話當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
(三)對話教學需要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在當今的課堂上,很多老師似乎都是充當著權威者的角色,而學生只能充當乖巧的聆聽者。要改進課堂教學,就必須打破“教師至上”和“教師萬能”的觀念,師生之間應該構建起和諧的、友愛的關系。
在《論語·公冶長》當中記載著顏淵、子路與其老師孔子暢談理想的情節: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這是孔子與其弟子顏淵、子路在暢談愿望和志向時的情景,當中不僅表現了孔子學生的個性,同時也烘托出了孔子的的教育手法,他們之間的談話是坦率、真誠的,亦師亦友。這給予課堂教學很大的啟示:教師應學會轉變角色,應從知識的授予者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交流者、生活中的伙伴,而學生也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自主者,同時,師生雙方應能如朋友般,相互探索、相互補充,共同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學習——這并不是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移注到學生頭腦里,而首先是教師跟兒童之間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這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當構建起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前持有的“一切聽從老師”的觀念或許不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三、小結
孔子對其弟子的教育主要是通過對話教學方法進行的,在當今的課堂教育中,對話教學法也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教導方式,但與孔子對話教學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們師生間的對話教學法形式單一、嚴肅,學生內心是充滿憂慮的,這需要我們從孔子對話教學法當中取道,使用豐富的、帶有啟發性的對話進行交流,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主動的、自然的與你交談,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積極性的提高,這樣才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南懷瑾著述.《論語別裁(上、下冊)》[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馬雅琴、劉小霞.《孔子的教學方法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啟迪》[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7)
[5]王毓珣.《孔子教學方法及特色探尋》[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6,(4)
作者簡介:
李銘(1986-),女,漢族,廣東高州人,廣東海洋大學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