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迪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課程環境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合作學習在新課標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提出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數學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152-02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面貌也煥然一新,出現了新的教學方法。其中,合作學習法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應用最為廣泛。合作學習法以小組為單位,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也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而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
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首先在美國興起,近幾年來在我國教學活動中廣泛應用,成為一種先進的、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和教學模式。學會合作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有效途徑。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要想完成自己的任務,必須尋求小組成員的幫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在合作學習中,他們既會積極主動完成自己的任務,也會幫助其他小組成員完成任務。
(二)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因為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應該在中小學得到重點的培養。合作學習需要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溝通。突破了傳統的主要由教師進行知識講授的教學模式,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每個小組成員都有發言的權利,其他小組成員需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見。面對共同的教學任務,學生必須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才能互相配合。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彼此之間交流思想和學習經驗的機會。完全不同于傳統的課堂中,每個學生孤立學習,彼此之間為了取得好的名次進行激烈的競爭。合作學習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了學生之間建立更深厚的友誼。
(三)有助于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個別學生接受教師的提問或者上臺進行發言,其余的同學都沒有機會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小組里的每個成員都有機會發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有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也可以進行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和評價,以促進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性格、心理、思維能力和興趣愛好之間的差異。合作學習正好可以調和這些差異,幫助教師統一教學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突破傳統的大班教學的模式,建立一種個性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性格、思維能力和知識技能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方法的應用
(一)依據課程特點進行教學實踐
從新課程的內容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首先,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分析數學課程的特點和內容,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在上課前,可以播放優美的音樂舒緩課堂的壓力,突破傳統的按照教科書進行講解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與到課程討論中來,創造學習探究的活動場景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進行小組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講解和總結。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
在初中數學學習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很重要,通過合作學習,教師可以布置綜合性強、難度大的教學任務,鼓勵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來,每個學生可能提出的解決方案都不同,這正好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時,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探討出解方程的方法,比如合并同類項和移項,去括號與去分母。讓學生集中學習解決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并且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從而自己探索出解決方法。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下,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三)按照科學的標準進行分組
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聽取學生的建議。根據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進行分組。在一個學習小組中,必須注意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搭配,按照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分組活動,選定一個優秀的小組長,領導整個小組的學習,小組組長既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也可以發揮學習活動領頭人的作用,帶領小組成員取得學習上的進步。比如,一個班級有42名學生,按照每組6人,可以分成7個學習小組,每組選定一個小組長。小組長直接對教師負責,通過這種一對六,六對四十二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初中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也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方法包括:依據課程特點進行教學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和按照科學的標準進行分組。
參考文獻:
[1]黃艷紅.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淺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8:8.
[2]宋海偉.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商,2014,23:120.
[3]李波.新課標指導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探索[J].學周刊,2011,02: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