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成等
【摘要】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本文結合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實踐,分析總結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特點,闡述了教學與科研互動是保持精品資源共享課持續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詳細分析和總結了教學與科研互動對精品資源共享課持續建設與發展的積極作用,對相關課程的后續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關鍵詞】教學與科研互動 精品資源共享課 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2013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專題項目(GJZ20130101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221-02
1.引言
教學和科研是高等院校的兩項基本任務,通過人才培養這一最終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教學與科研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關系已成為大家的普遍共識。隨著信息化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全方位滲透,教學模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精品資源共享課即是這種轉變下的產物,它由各級院校作為建設主體,旨在促進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引領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高校優質課程教學資源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1]。精品資源共享課與傳統授課形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將課程所有資源全部移植到了互聯網上,以公開的方式服務于全社會。目前,我國的精品資源共享課還處于建設初期,如何更好地建設此類課程,保持課程資源的可持續性,切實發揮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的作用,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本文以2013年納入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計劃的《衛星導航系統》為例分析教學與科研互動在精品資源共享課持續建設與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2.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特點分析
與MOOCs的建設目標類似[2],精品資源共享課也是為了建設優質的、具備完善教學環節的在線課程,以促進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使知識成為人類的共同財產,服務于終身學習。圍繞這一目標,一門精品資源共享課應具有系統性、完整性、豐富性、開放性和易用性的特點,而最大的特點在于:
(1)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形成基于資源庫的網絡課堂
不同于傳統的教室,網絡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交互式信息傳遞系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控制學習的進度、深度和廣度。基于此,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和課程本身的特點來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以《衛星導航系統》課程為例,該課程涉及衛星通信、大地測量、信號處理計算機科學等諸多領域,具有專業性強、涉及基礎理論知識面廣、注重課程實踐的特點,建設該課程時,由于學習對象的變化,課程組以重新編寫的教學大綱為指導,以單元授課模塊化課程內容,對反映課程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進行了重新梳理和建設,對各類輔助型、強化型資源進行了多樣化重建,對知識拓展型資源進行了補充完善,使其更適合作為虛擬資源使用,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形成網絡課堂。
(2)開放資源、發揮特色,實現共享與個性化統一
艦船導航是衛星導航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同時也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的顯著優勢,從內容安排上,課程組不僅保留了傳統的選擇可用性和反電子欺騙技術,突出導航定位技術,而且對于海上環境特有的強多徑和電磁干擾環境、海事差分系統、國際海事通信委員會制定的差分數據通信協議、船用組合導航系統技術進行了充分的展示,后續正在考慮引入與船舶海上航行相關的完好性監測相關內容;在案例教學、實踐課程等資源中也充分體現了衛星導航用于船用導航系統的內容;此外,在多媒體資源建設中也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艦船導航應用圖片、動畫、課件等素材,加深對課程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深刻認識衛星導航在艦船導航應用中的優勢和不足。
(3)強化基礎、綜合內容,擴大課程受益范圍
由于利用網絡資源參與系統學習的人員可以不受其身份、年齡、職業、地位等條件的限制,考慮到網絡資源使用對象的廣泛性和層次的多樣性,課程資源建設需要考慮充分融入開放性、綜合性的特點。就《衛星導航系統》課程而言,在課程內容和對應資源的更新上,除滿足課程培養目標,繼續強化衛星導航基本原理、體現艦船導航特色外,還逐步引入了多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與互操作性、廣泛應用于測繪的網絡RTK技術,應用于航空領域的陸基/星基增強系統,后續還將引入應用于室內定位的AGPS定位技術、超緊組合系統技術等,作為擴展學習內容,課程資源也提供了一些典型的針對性課件資源、國外專家的講座供學習者使用,并將傳統資源與多媒體技術結合實現保持課程資源的多樣化。
(4)在線答疑、實時評價,增強互動環節
精品資源共享課并不是向學習者單向傳輸的教學方式,除具備常用的課程資源外,還開辟了在線答疑和課程評價欄目,使學生具備協作學習的條件,在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下,可以借助輔助網絡交互工具,圍繞課程教學以及其他資源產生的相關問題,開展廣泛的探討與交流,了解學習者普遍特別關心的問題,進一步深化探究式學習。課程評價則是督促課程建設主體尋找差距、發現不足的重要參考,通過課程評價可以直接獲得學習者在網絡課程學習中的第一感受,同時,一些良好的建議甚至可以為課程建設主體提供課程資源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精品資源共享課的上述特點決定了課程建設絕不是簡單地將以往的教學方式方法堆砌在一起,而必須根據課程性質、課程內容、課程執行環境和授課對象對課程的所有資源進行重新定義和規劃。那么,為使精品資源共享課真正成為服務于大眾的優秀開放課程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主體必須長期保持課程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科技進步、普通大眾對相關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范圍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因此,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資源絕不能一成不變,必須長期保持教學與科研的互動,才能不落后于時代,為課程的持久生命力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3.教學與科研互動對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促進作用
教學作為精品資源共享課中的核心環節,與傳統教學目的一致,通過各類資源輔助,實現傳播知識、學習知識的目標。我們知道,科學研究是發現知識、創造知識的過程,可促進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推動教學改革,甚至促進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形式的升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特別強調資源的豐富性,教學的受眾性[3]。如果沒有持續的科學研究支撐,將很難保持課程內容的時代性。精品資源共享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物,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需要一個長期摸索、研究、升華的過程。因此,在保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方面,除國家政策和組織形式支持以外,更需要建設主體,尤其是課程建設團隊,長期保持教學與科研的互動性,它對課程建設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資源的持續豐富性、完善性和時代性
目前的精品資源共享課是由原國家級精品課程轉型升級而來,但并不僅僅是換一個名稱,而是現有教學資源的重新梳理、整合,形成的網絡資源庫。一方面,由于時間的關系,日常教學活動中涉及的部分資源可能由于難以轉化而未形成網絡資源,導致資源建設不夠豐富和完善,而如何建設這些網絡資源,一是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形成適合網絡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總是在不斷進步,如果沒有有效的科學研究的支持,很難把握當前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那么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傳統層面,缺乏創新性。以衛星導航技術為例,短短40年的時間,就已迅速成為繼通信、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新興產業,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領域逐年擴大,如果沒有科學研究的支撐,將很難把握這一發展趨勢。
(2)促進教學改革,不斷優化提升資源質量
對一門專業基礎課,如果對相關技術沒有深刻理解,很難用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學習者介紹清楚。而這種現象應該說會一直存在,只有不斷探索好的教學方法,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領悟,才可能使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得到升華。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會發現原以為很容易理解的問題,卻不知如何向學生講授,如何利用其他輔助性資源加強學習效果或形象化地展示直觀的結果。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源在于,教師對相關技術的理解有待進一步深入。我們知道,科學研究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時候覺得很容易的問題,在實際使用時可能并不完全像想象的那樣,這就迫使我們重新理解這一知識點,或在新的需求和形式下迫使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去理解問題,甚至在研究過程中產生可用于教學的成果,當教師對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優秀的輔助性教學資源和手段就會產生,那么教學改革隨之而來。精品資源共享課以資源庫的形式向學習者展示所有的可用資源,同時可與授課教師實現互動,與傳統上課方式不同的是,這種互動并不是實時的,因此,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并不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及時對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而這也恰恰給了提問的學生和回答問題的教師更多的時間從容考慮問題的方方面面,反而有可能更容易形成創新性的想法,這與傳統課堂時間有限不能充分全面地思考問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如何讓學生在學會基本知識和應用方法,掌握相關行業發展動態的同時,通過教學改革和優秀資源的引入,激發學生創新研究的激情,提出更多的可供探討的問題或想法,值得我們思考。
(3)加速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形成良性循環
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學和科研的生力軍,但很多青年教師由于剛剛涉足教學領域時間不長,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以及在教學方面會存在各種問題[4],而教學與科研互動則有助于促進青年教師思考科研成果應用于教學的可行性和方法。通過科學研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以促使青年教師在教學中更易于對學生用更為生動的方式講清楚知識點,同時,學生提出的疑問也極有可能促使教師產生一些科學研究的靈感。這種良性互動不僅有助于解決學生的疑惑,同時也會給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極大的幫助。此外,相對而言青年教師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教學和科研,在現代教學手段和工具的應用上具有明顯優勢,如何借助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平臺,充分利用這些手段工具,并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形成創新性的優秀資源,對課程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
4.結論
保持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持久生命力和活力,真正服務于大眾,營造社會性學習氛圍需要課程建設主體重視教學與科研互動,通過這種互動,不僅能夠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促進教學方法改革、使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而且對保持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教育部辦公廳, 2012
[2]鄭旭東,陳琳,陳耀華,李振超. 《MOOCs對我國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啟示研究》,《中國電化教育》, 2014年1期,2014:76-81
[3]胡慶,張德民. 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建設問題的探索與思考,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13:151-153
[4]張焱. 教學與科研:高校青年教師何去何從,江蘇高教,2013年第3期,2013:95-97
作者簡介:
丁繼成(1980-),男,工學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導航、制導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