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斌
摘要:銅管樂是人類發明的最早的樂器形式,中國西洋銅管樂歷史也有百余年。銅管樂在我國發展的百余年間,與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層次的融合與碰撞,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本文首先對銅管樂演奏中呼吸要領進行分析,然后分別從面部肌肉協調以及嘴唇口縫控制兩個方面入手,探討銅管樂演奏的基礎訓練,希望能夠為西洋管樂器在我國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銅管樂 演奏 基礎訓練
在銅管樂演奏過程中,必須掌握呼吸要領,不能一味的進行模仿,應該從氣息、口型、音色等各個方面進行訓練,逐漸提升銅管樂演奏能力。目前,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正面臨發展的關鍵問題,加強對銅管樂演奏基礎訓練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銅管樂演奏中呼吸要領分析
氣息控制是銅管樂演奏中必須掌握的技巧,只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才能在銅管樂演奏中連續不斷的提供發聲的氣息,可以說呼吸訓練是銅管樂演奏的基礎。
首先,需要對呼吸形式進行詳細的了解。人類的呼吸一般具有胸腹式(混合式呼吸)、腹式(膈肌式)、胸式(鎖骨式)三種基本方式。其中,胸式呼吸就是利用胸腔對氣息進行控制,但是如果采用這種呼吸方式進行銅管樂的演奏,胸腔的橫膈膜不能擴張,呼吸的氣量遠遠不能滿足樂器演奏的氣息量。腹式呼吸就是利用腹腔對氣息進行控制,雖然利用腹式呼吸能夠降低橫膈膜,但是胸腔在這種狀態下表現過于消極,在演奏樂器中也不推薦。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在吸氣過程中橫膈膜下降,胸腔張開,腹壁保持前凸狀態,腰部向四周擴張,肺部充滿空氣,氣息量滿足銅管樂演奏需要,能夠為銅管樂演奏提供源源不斷的氣流。
在銅管樂演奏過程中,采用胸腹式呼吸方式,不僅能夠滿足演奏所用的氣息量,同時能夠有效的協調人體各個部門的肌肉,將人體中的氣息以氣柱形式走向銅管樂器中,音色較為飽滿、圓滿。進行呼吸訓練過程中,一般用長音進行。通過嘴角進行吸氣,由于口腔中的空間遠遠大于鼻腔,所以能夠在短時間積累更多的空氣,通過嘴角吸氣過程使腰部迅速的膨脹,致使肋骨提升并向外擴展。腰部膨脹有利于橫膈膜的下降,而肋骨上抬的過程就是胸廓擴大的過程,有利于積累更多的氣息,這時趁機進行換氣,當人體中的氣息進入口腔后開始發音。這時人體的肋骨肌肉以及膈肌都逐漸的放松下來,最終回復原狀,周而復始,在不斷的循環訓練過程中,就能正確的掌握呼吸的方式。
同時,在銅管樂演奏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口腔、鼻腔、心理意識以及喉嚨等各個方面的配合工作,這樣才能適應不同樂譜的變化,展現銅管樂演奏的魅力。
二、面部肌肉的協調訓練
在平時訓練中我們發現,銅管樂訓練者的面部表情各異,真可謂千姿百態。有些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夠重視面部肌肉的協調性,導致在演奏中常常發生肌肉抖動的情況,有時也會由于肌肉不協調而漏氣,不僅影響演奏者的美觀,更是對演奏效果造成很大的影響。
人體面部肌肉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銅管樂演奏中使用的面部肌肉也相對較多,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事項:一是在演奏時下顆應當盡量的平展,口輪匝肌的以下部分是控制口腔的關鍵,使演奏者的口腔內上牙和下牙從平時前后狀態改變成演奏所需要的上下平行的狀態。二是在演奏時演奏者要使上下嘴唇盡量保持緊張控制好嘴型,在號嘴接觸的上下嘴唇也就是振動的上下嘴唇的部位,應當盡量地松弛保持一個寬松的振動環境,使其更好地振動發出自然通透的音色。三是吹奏時雖處在無為的狀態下,但其本身會發揮固有的收縮功能,可以使唇部肌肉放松,自然呈現出悅耳動聽的音色。
三、銅管樂演奏中嘴唇口縫訓練
通過控制嘴型、張口大小,配合適當的氣息量就能夠發出較為清晰、飽滿、自然的音色。同時,銅管樂本身就屬于唇振氣鳴的樂器形式,正確的把握嘴唇口縫的大小是銅管樂基礎訓練中的基礎內容。在演奏前,演奏者需要確定一個正確的演奏口型,當氣流通過嘴唇時通過摩擦,上下嘴唇發生振動,振動頻率以及幅度大小都會影響演奏的整體音色。因此,掌握上下嘴唇振動是銅管樂演奏訓練的關鍵,不僅需要堅持每天鍛煉,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在平時的訓練中,總結不同口型、不同口縫大小發出的音色的不同,感受音色的變化過程,控制氣流通過嘴唇的速度以及口型大小,完成銅管樂的演奏。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銅管樂在我國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已經越來越受到中國音樂人士的喜愛。通過對人體呼吸、面部肌肉協調性以及嘴唇口縫等方面的訓練,幫助學習者掌握正確的演奏技巧,提高演奏能力,促進銅管樂在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隋德軍.淺論銅管樂基礎訓練科目中的長音練習[J].藝術時尚,2014,(05).
[2]張楠.銅管樂演奏基礎訓練探析[J].北方音樂,2014,(06).
[3]張宇.論銅管樂教學的基本功訓練[J].北方音樂,2013,(01).
[4]王瑋.淺談小號吐音訓練的基本訓練方法[J].通俗歌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