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伏龍
摘要:新形勢下的中學音樂課堂已從簡單的音樂知識或技能的傳授逐步轉變為以審美欣賞為主、在音響體驗的感受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欣賞課堂形式。中學音樂教師應順應形勢,從多方面入手提高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音樂欣賞 審美體驗 教學效果 提升途徑
在當前中學音樂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各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層出不窮,音樂課堂從以前的純音樂知識或技能講解和傳授逐漸過渡到多元化的內容,特別注重音樂教學應當“以審美為核心”的本質,且更加注重把音樂當作一種文化來看待。這些新的觀念與方法進入音樂課堂,也讓很多教師難以適應,導致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也違背了音樂教學課程改革的初衷。因而,怎樣適應新形勢,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入手,提高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是中學音樂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一位合格的中學音樂教師應當不斷學習和提高的一種能力。筆者通過近年的實踐,在提高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效果上獲得了一些經驗,特撰此文以供大家探討。
一、要創建良好的音樂聆聽環境
在科技信息、傳播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的審美需求和審美標準都在不斷提高。但傳統、陳舊的音響設備已不能滿足學生的聽覺審美需要。因此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創建一個良好完美的音樂聆聽環境至關重要。完美的音響設備是音樂課堂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根本前提,清晰、純凈的聲音能很快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音響中獲得美感的滿足。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只是引導,最終還是要通過音響的再現讓聲音傳遞到學生的耳朵。只有通過美好音樂的聆聽,讓學生積極投入到音樂審美之中去,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也才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知識、音樂文化的興趣。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學校要努力為音樂課堂的正常開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體驗環境,在設備的購買上要注重音響的質量,在音樂教室的位置選擇、結構布局等方面都要綜合考慮,力求創造一個良好的聆聽環境。
二、對音樂作品的誕生背景與風格特征作必要介紹
在現在的中學音樂課堂不再單純而直接進行技術訓練或知識灌輸,而是重在對作品的欣賞與審美之中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和相關知識。而要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少不了對作品誕生的背景、作者的個人風格以及具體某個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內容、傳達的思想感情等等作一些必不可少的介紹和講解。因為每部作品的產生都是在一定時代背景和文化環境下產生的,必定會受到當時所處時代的社會審美價值和作者個人審美價值觀的影響。因而,在欣賞一部作品時,要對相關文化背景進行必要的介紹,否則會導致學生認為不符合自己平常的審美習慣而認為“聽不懂”或認為“不好聽”,甚至認為這些音樂“過時”了。這種現象在當今中學生中是廣泛存在的,作為文化傳播使者的音樂教師,應當注意扭轉這種傾向,要讓學生能更多地接受多種多樣的音樂,去接受更多的豐富的營養。例如:在欣賞貝多芬的作品時,在聽了一遍之后,就要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去了解貝多芬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個人的價值取向、他的人生的起落悲喜、他的的生活歷程與情感矛盾。有了這些了解,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去欣賞和理解他的作品,才能領略到其深刻的藝術精神與藝術價值。
三、將音樂的形式與內容相結合講解引導學生理性分析
當學生有了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了解之后,就要對該作品的形式方面的要素作一定分析,并通過這些形式分析,進一步明確作曲家通過了什么樣的手段來表達他的思想感情。例如:作品的結構、主題特征以及旋律、節奏、材料發展手法、織體等各種表現要素等等做一些簡要的分析,從而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新課程標準中不再強調技術與知識的傳授,而是重在對音樂的審美感受,但并不是完全放棄技術與知識,而是要盡量讓學生在審美中循序漸進地獲得一些音樂形式方面的相關知識。例如:欣賞一首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時,教師對奏鳴曲與奏鳴曲式的概念做一個簡單介紹,對奏鳴曲式的幾大部分結構及其特征作簡要的分析,然后再一邊欣賞一邊印證所講解的內容,去感受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音樂性格等各方面的對比,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內容,更好地理解奏鳴曲式這種擅長表現深刻思想內容和戲劇性的情節發展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審美感受,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
四、大量聆聽各種音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學生對一個音樂作品有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之后,就應當讓學生反復、多次聆聽,啟發學生的內心的思維想象力,逐步去更深刻地理解、感受音樂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要讓學生熟悉甚至牢記一些經典音樂作品的主題,在聽、唱、記的耳熟能詳的過程中去逐漸產生對音樂的熱愛。同時還要聆聽大量不同種類形式的音樂,既要聽中國的音樂,也要聽西方及其它民族或地區的音樂;既要聽民歌、戲曲等傳統音樂形式,也要聽交響樂、歌劇等現代音樂作品體裁,讓學生在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去感受音樂的魅力。特別應當注意的是,當代中學生大多數對流行音樂感興趣,對傳統的、古典的音樂缺少認識和興趣,甚至認為那是過時的、古板的音樂。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老師要趁學生的審美觀念還沒有完全定型的時期及時引導學生轉變觀念,讓學生從大量的各種各樣的音樂作品汲取豐富的營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不可否認流行音樂中有經典作品,但傳統音樂、嚴肅音樂更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審美趣味。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盲目地順從學生意志,只聽一些流行音樂、泡沫音樂,忽視了對學生正確審美觀的引導。要有意識地加大對嚴肅音樂的介紹和聆聽,逐步讓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回到健康的軌道上來。
五、結語
中學生音樂課堂教學與幼兒及小學生的音樂課堂既有聯系又有所不同,他們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對于他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既要把對音響審美體驗放在第一位,同時也要注重在體驗中獲得一些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打開認識與理解音樂藝術之門,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當學生有了對音樂更深刻的理解和熱愛,學生就會自發、主動地去探索、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有更好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為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曹文千.改變,從聆聽開始——談中學音樂欣賞教學[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07).
[2]付捷.提高中學音樂欣賞課教學效果的思考[J].鄭州師范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