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浣西
摘要:在龐大的升學壓力之下,由于成績的競爭,社會的風氣轉而注重智育的發展,忽略在人格養成中還有其他德、智、體、美等四育的學習。隨著教育學的發展,個人學歷越高,則職業地位、收入越高,已成為傳統社會文憑主義背后的文化傳統淵源。社會風氣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影響。因此,如何讓音樂課程在文憑主義的社會風氣及有限的教學節數上面發揮其最大效能,培養學生的美感經驗及情感表達,乃至陶冶性情,成為高中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
關鍵詞:高中 音樂教學 欣賞 教學策略
不論古今中外,皆認為音樂在教育中不只為其基礎,更可由培養個人情操至改善整個國家的風俗與氣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除了陶冶性情及移風易俗之外,音樂可以不透過事物表相,直接觸動人的心靈,且超越國界與地域限制的特質,讓我們可不受限于語言,藉由聆聽獲得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并培養美感鑒賞的能力。普通高中課程綱要總綱指出提升人文、社會與科技的知能及加強邏輯思考、判斷、審美及創造的能力等為本階段教育目的之一,普通高中教育除延續國民教育階段的目的外,并以提升普通教育素質、增進身心健康,養成術德兼修的五育并重的現代公民為目的。換言之,高中的教育目的除銜接九年一貫課程外,其目的在于期望培養德、智、體、群、美等五育均衡的下一代,而音樂教育則為美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高中音樂教學及相關探討
(一)高中音樂教學內容
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活動,屬于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豐富學生音樂知識,開闊音樂藝術視野,提升音樂藝術審美修養的必修課程它同時是人精神層面的審美心理活動,透過聆聽各種體裁、形式、風格樂曲的經驗性活動,藉由感情與理智兩個層面,認識音樂作品所反映出來的藝術思想與藝術形象。有人認為沒有人不會欣賞古典音樂,只要能夠感受它,即懂得欣賞古典音樂,而當對音樂的各種知識逐漸增加時,則對該樂曲會漸漸產生不同的感受與共鳴。也有人認為音樂欣賞的定義即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每個人對音樂的領悟力不同,這樣的領悟力必須藉由學習而培養。而每個人欣賞音樂的角度不一樣,有些人重視音樂所要表達的意境,亦有人純粹從技巧的表現去欣賞音樂。因此,必須培養對音樂的主見,選擇適合自己的音樂,以更積極的態度來聆賞音樂。
(二)高中音樂教學的目的
1.培養欣賞者對音樂的興趣及愛好,透過音樂教學累積其音樂經驗,藉此提升音樂想象力及音樂的理解力。
2.給予美的感受、美的教學,培養欣賞者高尚的道德與情操。
3.透過音樂教學全面提升人的審美鑒賞能力及文化藝術修養,并在過程中逐步熟悉民族音樂語言,熱愛民族文化及傳統的音樂藝術。
(三)音樂欣賞者類型
1.被動型欣賞者:部分音樂演奏的目的是為了配合情境需求,其主要功能為背景音樂,欣賞者通常未被要求仔細聆聽音樂,因此無法真正的欣賞音樂。
2.感官型欣賞者:此類型的欣賞者需要較高度的注意力,無論是否真正了解音樂本身的內涵,皆能領略其中音樂的不同表現。
3.情感型欣賞者:此類型的欣賞者會因音樂而帶動感情及情緒,而對音樂產生反應,本身即具有天賦的音樂性。
4.理解型欣賞者:與上述三種類型的欣賞者正好相反,此類型的欣賞者需要投入專注力于音樂本身,并對音樂的進行有著敏銳的理解力。對他們而言,高中音樂教學的意義是明白所聽的音樂的特性及內容,并養成對音樂藝術感受的主觀認知,比前述三種類型的欣賞者更能真正欣賞音樂。
二、高中音樂教學指針及策略
(一)高中音樂教學指針
1.與學生的經驗有關: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以及生活經驗、學習風格、語言能力、社會發展階段等各種條件。
2.明確課程的教學目的:應讓學生的注意力置于該教學活動的教學重點,避免讓學生漫無目的地聆賞音樂,甚至讓音樂變成背景音樂。而同樣地,教師亦必須反復播放音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理解教師所教學的內容。
3.設計學生響應的方式:教師可設計學生響應的方式,透過學生的響應了解是否達到該活動的教學目的。
(二)透過音樂相關因素進行音樂教學
1.主題教學法:于教學之前,反復聆聽及哼唱樂曲之中的主題,熟悉主題過后再進行整曲的聆賞,此教學方式特別適用于以主題發展所構成的音樂。
2.讀譜教學法:即邊聽音樂邊讀譜的教學方式。使用讀譜教學法宜由熟悉的曲調及聲部數目較少的曲目著手,如此一來,不只對音樂的熟悉度增加,連帶也增進閱讀樂譜的能力。
3.分析教學法:主要針對節奏、曲調、調性、和聲、曲式、樂種等音樂要素,辨別動機、主題,分析作曲家發展主題的手法及全曲曲式,并了解該作曲家、該樂派的風格,從里到外徹底了解。尤其是結構較復雜的樂曲,更需要使用此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4.技巧教學法:教學者本人可于他人演奏中了解其技巧上的優點與缺點。
5.比較教學法:透過同樂曲不同的演奏者、同樂曲不同編曲方式、同作者不同時期作品、同時期不同作者,乃至不同時期作品風格或同一題材而不同作曲者等的比較,深入探究音樂作品,增進對音樂作品的了解。
6.流行音樂:音樂課程的教學曲目應包含不同風格及文化的音樂,尤其是當代音樂及時下的流行音樂。
三、結語
教師所采用的音樂教學策略及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會影響學生對于此課程的參與度及往后的音樂學習動機。然而多數教學策略由教師于實際教學過程的體會所發展,于發展過程中可由學生的意見回饋中了解學生的實際吸收程度與對教師使用該教學策略的想法。在音樂教學方面,學生于各種音樂教學項目的學習動機及教師教學策略的發展,亦為音樂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視的兩個部分。因此教師于音樂教學過程中,應運用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因樂在其中而提高音樂學習成就,也同時提升往后的音樂學習動機。必須讓學生明確了解音樂教學目標、重點,并給予立即性回饋,如此一來,能有效提升學生音樂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史炯華.基于學生學習的高中音樂教學設計的思考[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2]林榮東.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音樂鑒賞教學實踐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