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玉?徐福衛?郭聲波
摘 要:根據執業資格注冊制度的要求,土建類專業必須回歸工程教育的本質,本文從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分析了普通高等教育土建類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兼顧工程教育和執業資格教育,才能更好地適應建筑行業對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關鍵詞:執業資格注冊制度;工程教育;教學改革
執業資格注冊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評價的手段,是政府和行業為保證經濟有序發展,規范職業秩序而對事關社會公眾利益、技術性強、有關鍵崗位的專業實行的人員準入控制。[1][2]西方發達國家多年的實踐證明,執業資格注冊制度有助于統一工程專業人員的水平,便于國際間在工程領域內的交流和互認。
我國于1992年以來開始實施注冊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執業資格注冊考試制度;1998 年開始實施注冊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執業資格注冊考試制 度。[3][4]因此高等建筑教育中土建類專業的教育一定要面對工程、面對執業資格注冊制度,既要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又要鍛煉學生獲取執業資格注冊證書的能力,使得高等建筑教育更加適應建筑行業對土建類專業人才的要求。
一、土建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革的必要性
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和教學成本的控制,一般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在進行工科教育的時候普遍存在著“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的問題,與工程教育脫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理論教學模式不適應工程教育的要求
課堂理論教學強調理論的重要性, 教師忽略了將這些理論在什么時候、哪種情況下在工程上應如何應用向學生講解清楚,更沒有講清楚學生畢業后參加的注冊工程師考試中這部分知識是如何考核的,導致學生不知道這些知識在工程上如何用、對后續課程學習的影響以及對今后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有哪些作用,使學生的學習無目的性,從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實驗課時相對較少,驗證性實驗較多,綜合設計性實驗較少
實驗課是對理論課有效的補充,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很大的作用。土建類專業所涉及的實驗主要是建筑材料實驗、土工實驗、測量實驗、材料力學實驗、結構檢驗等,這些主要都是一些驗證性、重復性、演示性的實驗,學生在這種重復、被動的教學模式下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3.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紙上談兵, 沒有與實際工程和規范相結合
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是土建類專業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是綜合運用課程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訓練。傳統的畢業設計和課程設計只是用一個虛擬的任務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一個簡單的訓練和應用,由于教學模式單一,綜合性不夠強,設計過程不夠完整,設計方法缺乏創新,題目沒有與實際和生產緊密結合,沒有達到實際工程的質量要求,更沒有和注冊工程師考試相結合,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實習環節很難得到落實
到施工企業或設計單位實習是土建類專業培養合格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實踐教學舉措。土建類專業的實習環節主要涉及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環節,認識實習大部分是走馬觀花式,即使是在企業的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由于企業考慮經濟效益,從而不會指派專門的工程技術人員對實習的學生進行指導,或者出于安全考慮干脆把實習的學生留在辦公室,使得學生在企業也很難得到很好的鍛煉。
5.師資隊伍建設影響土建類專業的發展
土建類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一直是個比較難的問題,大部分的教師都是沒有走出校門的博士、碩士,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和能力,在課程教學上只能是參考書本知識,對工程實際了解不夠,更有很多教師沒有參加過注冊工程師考試,對執業資格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進行課程教學時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合,也不能很好地將書本知識與注冊工程師考試相聯系。
面對現在的土建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高等教育與國家實施的執業資格注冊制度沒有實現很好的銜接,既不能滿足行業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今后發展的需要,所以土建類專業的教育必須要切實改革,既要回歸工程教育的本位,又要和執業資格注冊制度相適應。
二、執業資格注冊制度對土建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影響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管理的逐步規范,建設類執業資格認證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建設單位的重視。土建類專業的改革發展應該緊密結合土建類專業本身的特點,又要切實與國家推行的執業資格注冊制度相配備,也就是土建類專業的高等教育應該既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如何獲取執業資格證書,加強執業資格意識的教育。
1.整合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建立與執業資格考試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教學的總體藍圖,傳統土建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存在著課程結構松散、課程之間缺乏聯系的問題,一些專業課程各自為重,過分強調自身體系的獨立,使學生難以建立整體的知識結構。因此,土建類專業結合工程教育的本質和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課程,將不同的專業知識在整個學科體系中按執業資格考試要求進行整合,使它們得以互相支撐、互相配合,以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此類知識考核的要求,并最終與學生能力的培養建立起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
比如,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主要考核結構的計算和設計能力,土木工程專業將混凝土結構設計、工程抗震設計、基礎工程、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施工技術等課程的知識按照多層框架、高層建筑結構、剪力墻結構等進行拆分和重新整合,組建多層框架設計實訓項目、高層框架設計實訓項目、剪力墻結構設計項目等課程,對多、高層建筑結構的計算和設計能力進行專門的綜合訓練,通過整合各課程之間相關知識,使得知識傳授更符合工程設計的實際情況,將零散的知識綜合化,優化了課程體系,更符合注冊工程師對結構設計和計算能力的綜合要求。
2.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執業資格教育相適應
土建類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建筑規范緊密結合,也要根據建筑規范的調整更新教學內容,更要注重與執業資格注冊制度相適應,注重課程知識在實際工程和執業資格考試中的應用。比如,“材料力學”課程教學中講解彎矩圖的繪制時,不僅講解其在工程中的應用,也可以引入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中的真題來講解分析,使得學生在學習此部分知識時可以了解更多的應用價值或前景,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除了要優化知識結構及教學內容, 提高思想素質外,注重能力培養已成為增強行業及崗位適應性的關鍵,同時還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先進理念才能適應行業對土建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的要求。
比如,在上述“多層框架設計實訓項目”的課程教學中采用與實際工程中的工程設計思路相適應的項目式教學法和邊學邊練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時講解此部分的知識在注冊結構工程師考試中是怎么考核的,拉近了課程教學與實際工程和執業資格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實現了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實踐動手能力。
4.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切實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對于土建類專業的教學,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執業資格注冊工程師的專業考試都是對各類知識在工程實際的綜合運用。而土建類專業的實踐環節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將實踐教學環節落實到位,不能完全依賴校外企業來進行,學校要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投入,建設與實踐教學環節相適應的實訓中心,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這方面,國內的職業技術學院比普通本科院校要做得好些,他們普遍都建有相關的實訓中心,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另外應加強校企聯合辦學,真正建立起由政府、院校和企業相互合作的良性機制。
5.加大教師引進和培訓力度,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密切相關,特別是現在很多博士或者碩士學位的教師,大多數都是屬于“門對門”型的教師,沒有工程單位的實際工作經歷,對工程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要加大教師的引進和培訓力度,一方面可以考慮從工程單位引進和聘用有豐富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專業類課程的教學,組建技術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是將現有高學歷的教師送到工程單位開展短期的培訓,參與實際工程的建設,鍛煉其工程建設方面的經驗。
另外要制訂相關的政策鼓勵支持教師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獲取注冊工程師證書。組建一支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湖北文理學院對參加注冊工程師考試的教師都有相應的經費支持,鼓勵老師積極獲取注冊工程師證書,2014年湖北文理學院就有6名教師取得了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筑師和注冊建造師的相關證書。
針對工程和執業資格注冊考試制度,改革現有的土建類專業的教學內容、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雙師型教學隊伍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但改革要兼顧工程教育和執業資格教育,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行業對土建類專業人才的要求,學生才能有更強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黎 平.基于注冊工程師制度探討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03):158—160.
[2]張云峰,詹界冬,李 文,等.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必須與國家注冊工程師制度接軌[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4—16.
[3]曹露春.執業資格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相結合的實踐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03):30—34.
[4]黃天立,吳 韜.基于注冊結構工程師制度探討土木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廣西工學院學報,2007(S1):95—96.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