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信息化條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信息化條件下高職思政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指出信息化環境對高職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提出改善對策,提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關鍵詞:信息化條件;高職生;思政教育
隨著社會進步與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信息化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快,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年發布的《第35次CNNIC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截止到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117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提升了2.1個百分點。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使用率達 90%以上,學歷程度越高的網民對互聯網的依賴比例越大。
一、高職思政教育的特點
1.高職學生的特殊性。高職院校生源主要有兩條渠道:一是普通高招最后一批次的高中生,二是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對口考生。高職生普遍學習基礎較薄弱,素質參差不齊。這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難度較大,問題相對其他普通高校更加復雜,不能套用普通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2.培養目標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教育主要服務產業,為社會、行業提供一線高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要求高職生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操和一定管理能力。高職生畢業時應具備與崗位對接的技能,能上崗參加一線工作。因此,高職教育在專業理論上要求以“必要、夠用”為原則,著重強化崗位動手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培養模式的特殊性。高職教育應是產學研相結合,即培養學生一線職業能力,將技能培訓放第一位,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工學結合。高職教育更強調辦學的開放性和相對靈活,教學方案可由政、行、企、校共同制定,落實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師和學生按照教學計劃到行業或企業頂崗實習,行業或企業與學校合作建立學生專業頂崗實習、實訓基地,以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為培養目標。
4.培養內容的特殊性。高職學生培養目標和模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上,區別于其他本科院校的特征。高職生的培養不僅要滿足社會普遍適應性,更需要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職業素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培養高職生高度的職業素養,牢固的專業思想,堅實的技能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適用于高職生特點,強化職業道德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從而使高職生滿足社會、企業、行業的需要。
二、信息化條件下的高職學生特征
1.高職生思想活躍,辨別是非能力相對較差。高職生以90后居多,多數為獨生子女,生活在信息化環境中,生活水平較高且具備良好的學習條件。高職生在開放的信息環境中能接觸許多信息資料,這讓其思想高度活躍,易受新觀念影響。在思想政治上求上進,主動參與社會實踐與各類活動,情感豐富交際能力較強,但存在判斷能力不足,缺乏理性辨別思維。
2.高職生獨立意識強,自控制力弱。高職生自認為已經是成年人,獨立意識強,容易出現個人意識膨脹,過度在意個人得失、榮辱,忽略集體利益。
3.高職生自卑感較強。高職學生的主體來自普通高招最后一批次的高中生,以及中專、技校、職業高中對口考生,從社會認同角度言,高職生經歷過高考失利;從就業來看,許多高職畢業生只是企業普通員工,少有能成為高級“藍領”。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導致高職生容易出現情緒低落,興趣缺乏現象,具有較強的自卑感。
4.高職生逆反情緒多。由于處在青年期,高職生在生活、學習中易出現急燥情緒,很難和社會協調。特別是遇到現實生活與理想出現較大落差時,易產生逆反心理,抵觸正常教學秩序,不愿意接受老師和家長的教誨。
三、用信息化加強高職思政教育
1.加強高職院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的綜合競爭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這是信息化環境下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必然需要,同時也是改善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信息化管理機構應具備管理硬件、軟件能力,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和指導校園信息化建設,建設適應信息化環境下的信息化管理理念,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和信息化資源。
2.加強思政教育隊伍的信息化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要求,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條件下,思政隊伍建設應立足網絡,開展豐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時了解網絡動態和學生的思想狀況,掌控網絡思政教育的能動性。高職院校應提高網絡輔導員的信息化素質,建設政治素養高、理論知識足、又具備豐富信息化知識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同時,強化思政隊伍對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果的應用能力,提升在線處理學生工作事務的能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革。
3.加強校園網絡信息文化建設。高職校園網絡信息文化是校園文化在信息化條件下衍生出來的,是傳統校園文化在網絡信息中的具體表現。校園網絡文化對高職學生的思政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提高高職學院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有力保障。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建立完善的校園信息傳播平臺,組織豐富的網絡文化活動,將課堂思政教學與校園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網上網下互動,加強思想引導,使學生主動參與各項活動,達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提升高職學生信息化觀念和素養。加強對學生的信息化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和道德水平,培養和樹立正確的信息化觀念和素養。高職院校應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理論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其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高職學生能夠充分利用信息化學習資源,提升自身素質,實現綜合發展,實現能力與素質的雙贏。
5.完善思政信息化管理和反饋。通過建設較完善的網絡信息收集和反饋機制,將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及時把握校園網絡輿情,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網絡輿情管理機制,切實推行校務公開,積極和學生進行網上溝通,及時答復和解決問題。高職思政教師應通過校園信息化平臺發布信息,引導輿論,實現完善的信息化思政管理和反饋。
四、結語
通過對信息化條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高職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問題、機遇和挑戰,通過不斷的探索研究,提出思政教育的新對策和新思維,就能提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第35次CNNIC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
[2] 陸培中,網絡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對策研究,碩士論文,2013,6.
[3] 李春民,基于不同教育內容的高職學生思政教育改進途徑[J] ,前沿,2012,(10):195.
作者簡介:李崢嶸(1980-),男,湖南長沙人,長沙商貿旅游職業學院講師,湖南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網絡信息化技術,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