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偉
摘 要:新時期,面對中職生在政治思想、品德和勞動等觀念上的偏差,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應該與教學等工作緊密聯系,突破各種“條條框框”,努力做到“四個轉變”,即轉變思想、轉變主體、轉變方式、轉變模式,切實抓好中職生的德育工作。
關鍵詞:新時期;德育;中職生;學生管理
1.新時期中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新形勢下中職生在品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新時期,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也多樣化,加之外來文化的大量輸入,社會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多元的價值觀念和多元的道德觀念給中職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諸多負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政治思想方面,中職生的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缺乏遠大理想。二是在品德方面,缺乏基本的文明禮貌,集體主義精神淡漠,缺乏責任感,以自我為中心。三是在勞動方面,中職生缺乏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四是在性格和氣質方面,不少中職生驕橫跋扈、自以為是,沒有關心他人的意識和行為,對人對事缺少寬容之心,承受挫折力差。
(2)中職院校抓德育工作的不良傾向。①德育工作的導向、動力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中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沒有樹立科學的大德育觀,沒有把德育體系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②中職院校德育工作未樹立效益意識。中職院校德育工作存在著單純從任務要求的角度出發,不注重效益意識和質量問題,上級布置的任務不講求效益、質量好壞,只要完成任務,便萬事大吉的現象。③中職院校德育工作未樹立正確的超前觀。中職院校德育工作者很少從發展、整體、改進、競爭的角度看待新時期的德育工作,不能樹立變化發展的觀點,也不能樹立正確的超前意識,不能增強德育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創造性。④德育的橫向配合不夠,沒有形成中職院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配合的整體育人格局。⑤政治、業務“兩張皮”。沒有把德育滲透到中職院校其他各項管理工作中去,無法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綜合育人體系。
2.“四個轉變”: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1)轉變思想:變“封閉式”為“開放式”。現在大部分中職院校還沿襲傳統思維方式,不敢跳出“框框”,德育工作還處于封閉、半封閉的狀態,對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思潮視而不見或采取一味拒之門外的做法。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須要更新觀念,將中職院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除開展一些常規活動外,還可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等渠道,讓中職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變“封閉式”為“開放式”的德育。
(2)轉變主體:變“被動式”為“主動式”。現在部分中職院校的德育工作仍以教師為主,由教師包辦,中職生在德育工作中處于被動。這就導致德育工作的內容由教師設定、過程由教師掌控、活動由教師指揮、結果由教師判定,違背了中職生自身發展的規律。要提高中職生思想道德素質,要突出中職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其主體精神,使其能動性地參與德育實踐。要提高教師的能動和超前意識,著眼過去,立足現實,預測未來,變“消防”為“預防”,使中職生更主動、更自覺地進行自我德育。
(3)轉變方式:變“強壓式”為“引導式”。部分中職院校仍采取“滿堂灌”“填鴨式”的德育辦法,導致中職生接受教育時帶有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要實現德育工作的創新,需要發展中職生的個性,開發中職生的心智潛能。德育目標關鍵在“引導”。所以,在實施德育時,教師要用引導的方式,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內容與設計,情理交融,吸引中職生自主參與,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得自我滿足和正確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實現德育目標。
(4)轉變模式:變“分塊式”為“融合式”。德育與智育、體育不同,它有滲透源的作用,貫穿于中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傳統的德育工作,往往超脫教育教學之外,形成了教育工作與傳統教學工作的分塊結構。其主要原因是中職院校管理“條塊化”,即德育、教學“兩條線”“兩大塊”。現代中職院校的德育模式,應該革除這一弊端,要通過有效的協調,使多種途徑有機結合,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整體效應。使德育工作與教育教學目標同向、工作同步、共同參與、融合滲透。
參考文獻:
[1]戚萬學,唐漢衛.道德教育專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海南省交通高級技工中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