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紅?葉少明
摘 要:在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面向大眾教育的轉化中,應用型本科的改革走在前列,如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才素質要求為目標,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是應用型本科急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如何設置審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探討應用型本科審計學課程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人才培養;審計學;課程體系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傳統本科教育的同質化體系已逐步分化,本科教育已形成學術型本科與應用型本科的兩種模式,面向人才市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必然與人才能力化趨勢的規格特征和社會對人才的崗位需求特點相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而變革。應用型本科不是學術型本科的低層版,也不是高職高專的加強版,而是與學術型本科屬于同一層次的兩個類型,與高職高專屬于同一類型的兩個層次。
一、審計人才需求及高校審計學專業現狀
1.審計人才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審計事業也相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審計人才市場的需求也突顯出來,根據調研和相關媒體調查,我國5~10年中大約需500萬名審計學專業人才,目前審計人才市場需求缺口達318萬,其中,政府審計人才需求缺口12萬,內部審計人員需求缺口290萬人,注冊會計師人才需求缺口16萬人。
審計作為經濟領域的高層次監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全新挑戰,尤其是現代化管理系統的實施,對于審計人員的素質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隨著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審計的職能和審計工作領域有了較大的拓展,社會對審計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網站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網對全國2010年度本科主要專業就業率的統計調查顯示,審計專業的就業率排在了第16位,而畢業后半年就業率達到95.9%,說明審計專業人才需求較大。
近幾年高校審計學專業學生在逐年增加,但審計學專業的就業率卻在下降,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網站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網對全國2014年度本科主要專業就業率的統計調查顯示,審計專業的就業率排在了第31位,畢業后半年就業率達到93.3%(2013年第16位,達到了94.6%)顯下降趨勢,下降非市場需求數量下降因素。分析顯示主要原因在于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達不到審計工作專業人才的崗位要求。
通過對多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調研,會計事務所合伙人對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評價是,能考試,但不會做業務。在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就業之前,這些學生均通過注冊會計師若干科的考試,(應屆畢業生出證明可參加),他們的基礎理論功底相對強,但實務能力卻不行。對企業進行調研時,負責人也表示,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做會計業務比審計專業畢業生做審計業務的能力上要強多,這也是近年會計專業就業率領先于審計工作專業的原因。這說明高校審計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審計人才市場崗位要求尚有較大距離。
2.高校審計學專業現狀
從2014 年開設審計學專業的60所高校來看:211 工程高校2 所,獨立學院14 所,財經院校(包括下屬獨立學院)38所,理工大學2所,工業大學1 所,外語外貿大學2所,其他學院1所。
據統計,內部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需求本科人才約占65%,國家審計對審計本科人才的需求占91%。目前我國培養審計本科人才的專業(或方向)包括普通審計學專業(66 所高校)、會計學(審計學)專業中開設CPA 方向(19 所高校)、ACCA 方向(64 所高校)、CGA 方向(20 所高校)及IAEP 方向(1 所高校)。通過對若干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的調研,開設審計學專業高校對審計學人才規格的定位學術性人才占的一定的比例。可見,高等學校培養的審計人才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二、應用型本科審計學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
課程體系是指構成某一學科、專業的課程及其之間的關系。大學的課程從內容的設計、模式設計、組織與實施的設計、資源與配置的設計、課程評價的設計五個方面實現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本科的定位后,首先是人才培養方案應該體現應用型本科的特征來制訂。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標桿。應用型本科教育強調本科教育的專業性與就業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按照一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建立課程體系,要求具有必要本科底蘊、職業適應與應變能力,是為就業準備的專業教育。也就是說,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是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體現本專業的專業基礎理論教育與專業技能的教育,通過實踐能力的培育及綜合素質的拓展,達到審計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具體而言,審計學本科人才培養中的素質要求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學會做人。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優良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第二,學會做事。具備基礎能力,具備一定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定計算機文化知識和應用能力,掌握一門外語的讀寫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培養分析、解決、預測問題的能力。具備專業基礎知識,熟練掌握會計學、理財學、管理學知識,掌握金融學和經濟學、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為審計實踐打下深厚的基礎。能夠綜合運用審計學專業的專業知識,將所學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具有從事審計工作的能力,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審計學領域的實際問題;能根據時事的發展作出應變。第三,未來發展能力。具有探索和運用新的技術手段、管理方法和業務途徑來實現工作目標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對管理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及國內外研究現狀有一定了解,掌握進行創造活動的思維方法,能夠獨立開展一定的科學研究工作,具備一定的創新性思維。
三、應用型本科審計學課程體系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人才能力需通過開設相應的課程完成。且課程體系以專業領域為導向,強調“優化基礎,口徑適當”,其課程體系為“I”型或者“Y”型。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課程體系為專業縱深型結構,其特點是在一定基礎理論與專業理論的基礎上,著重向某一專業方向發展,以“I ”型為基礎,滲透“Y”型的課程體系。應用型本科的“I”型課程結構為:通識課程、學科基礎、專業課程三位并舉。應用型本科的“Y”型課程結構是以“以能力為核心”的人才素質結構模型課程體系。
1.通識課程
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中的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教育部規范的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通識課程。具體可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職業發展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教育、大學生體育、大學生英語、高等數學、應用文寫作、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其主要對應的能力為良好的品德修養和思維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良好的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態,具備一定的評議以及獲取信息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2.學科基礎
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中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的設置,應體現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的“技術理論——技術知識——實踐 ”的特征。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主要是技術理論課程與一部分技術知識課程。一般可開設基礎會計學、審計學基礎、會計信息化、管理學、統計學、經濟法、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計算機審計、企業內部控制等課程。這部分課程對應的能力為熟練掌握會計學、理財學、管理學知識,掌握金融學和經濟學、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為審計實踐打下深厚的基礎。
3.專業課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的專業課主要是實踐課程。一般可開設財務報表審計、政府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審計綜合實訓等課程。課程對應的能力目標是能夠綜合運用審計學專業的專業知識,將所學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具有從事審計工作的能力,能獨立分析和解決審計學領域的實際問題,能根據時事的發展作出應變。
4.素質拓展課程
應用型本科的素質拓展課程,是一個綜合型的課程組,包括內修與外修,內修包括德行、品行、知行,外修主要是行為能力(社會交往、工作能力)及身體素質。
內修素質拓展有兩種形式,一種表現為隱含課程,在一些通知課程中隱含,另一種必修課程,通過校內或校外社會活動進行。外修可專設相應的單元課程來完成,形式可以為作業、競賽、達標等專門項目。
四、應用型本科審計學課程體系的實施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采用學校主導、多元協同的培養模式,注重學做結合、項目載體的教學方法,形成能力為導向、多元參與的評價機制。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的課程實施以校內理論教學為主,實訓教學為輔,同時引入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共建立的校外實踐基地平臺,第一至第二學年主要在校內學習,假期可到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短期見習,第三學年開始,安排若干實訓周與校外實訓基地聯合組織實踐性的教學(企業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較多,需要大量助理審計員的時候較為適宜),實踐內容可以是教學內容中的某個單元,也可以是某專設實訓課程,這樣逐步加大實訓的內容,將已經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學生在實踐中對專業的認識不斷加深與具體化,為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撰寫作前期準備。第四學年以實踐教學為主,校內的教學為數不多的實踐應用課程,如,社會審計工作、內部審計、審計綜合實訓,這部分的教學多為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第四學年主要是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這一學年是很關鍵的一年,應是外松內緊型的,學生的自主空間較大,但容易流于形式,學校應有具體的實踐實施方案與細則,讓學生有實踐接收單位,有實踐的內容,有實踐的標準,有實踐評價體系。
應用型本科審計學人才的培養不應搬抄學術型大學的傳統模式,失去類型特征,也不能全部按高職高專崗位化,脫離本科屬性,應形成貼近實際、校企共建的培養環境,構建指向明確、體現綜合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東輝,盛永志.應用型本科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3(10).
[2]商思爭,李學崗,周 雯.我國審計人才需求分析——蘇浙滬2011年審計人才需求調查[J].財會月刊,2012(17).
[3]闞京華.審計學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月刊(綜合版),2008(02).
(作者單位:海口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