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俊
【摘 ? ?要】一堂好的歷史課,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交流活動.良好的歷史教學,可以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的獨特魅力,將其中的精神升華為自己的精神需要。
【關鍵詞】歷史教學 ?效果 ?興趣 ?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12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感到歷史知識離我們很遠,學習歷史毫無意義。因此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在此情況之下,教師要明確歷史教學的任務,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初中歷史教學要達到的效果
1.進行愛國主義教學。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培養學生愛國情操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多學生進行教育。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祖國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語實現的人的理性認識過程。中學歷史是一門向學生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思想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門學科。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就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發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用我們學到的觀點去分析現實,從而正確認識和揭示事物的運動規律,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富有創造性。記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學校里,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是為了使其變得更聰明。
3.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現代社會中,初中學生中的獨生子女占的比例比較大,而且一般家庭條件都不錯。由于家長的溺愛不少學生顯得特別自私,不懂得關心別人照顧別人,不懂得如何正確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能接受別人的表揚,卻接受不了別人的批評,我行我素不顧別人的感受。歷史課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的學科,不僅能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而且可以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歷史課也是培養學生樹立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手段。
4.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我們常常講的學校德育,即是為著達到這一目的。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為了完成這一任務,中學歷教師既要注重歷史知識和培養能力,也要重視思想性。歷史教師可以根據歷史教材,深刻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讓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貢獻,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直以來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題。但現實的狀況卻常常出現課堂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暈暈欲睡對歷史科目失去學習興趣的普遍現象。
1.將理性內容形象化。人腦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左腦具有邏輯思維的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的功能太過理性的化的課堂學習內容容易使學生左腦處于超負荷狀態,容易產生疲勞的象征,因此學生容易興趣索然,相反,右腦常常被冷落,不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平常課堂上應該更加注重使用幻燈片,影視等素材教學,讓歷史知識賦予形象化,直觀化,動態化,那么就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可以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還可以讓課堂充滿生機。
2.歷史與現實“熱點”相結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些“熱點”,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既能較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授,就事論事。這就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因為那些歷史離他們畢竟太遠了。然而在現代社會里,由于電影、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的作用,使學生接受了大量的課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們所感興趣的“熱點”。教師能立足于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使學生對學習歷史興趣盎然。
三、歷史教學的常用方法
歷史課堂教學,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圖解法、討論法等等。
1.講述法。此方法有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和內容,適于向學生傳授新知識,也適于復習鞏固舊知識。可分為敘述、描述和概述三種具體方法。
運用敘述時史實要確鑿。教師所述史實,應來自可靠的史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表象。敘述要具體生動形象,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使學生如親臨其境,感受歷史真實場面。
描述法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自然的領悟有關的歷史結論。如講《戊戌變法》這節課時,著力描述譚嗣同拒絕出走、慷慨就義的壯烈情景,把譚嗣同這位維新志士的光輝形象深深銘刻在學生心中,使學生受到強烈感染,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對于教材中較為次要、但又必須講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歷史的全貌和線索。
2.講解法。講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法令條約和科技文化等內容。講解的具體方法主要有釋義說明、舉例論證、分析綜合、比較、對比。
3.談話法。是師生雙方以談話或問答的形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識,還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4.圖示法。可快捷地向學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的感官,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同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法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方法。
5.討論法。討論中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積極進取的態度等等。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最后通過具體史實向學生闡明正確觀點。
參考文獻
[1]郁楊,淺談初中歷史教學的現實意義,《中學教學參考》,2010年36期.
[2]陳冬岳,也談初中歷史教學的現實意義,《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8年04期.
[3]徐敏,淺談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方法,《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