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星星
【摘要】在高中英語學習中學生面臨更為高級的認知目標。為實現目標,高中英語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首先探討了自主學習的定義和理論依據,通過對廣州某國際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現狀的簡要了解,分析了在國際高中生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培養國際高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國際高中生 自主學習能力 元認知學習策略
教育部近年來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了一個高中英語教學的基本理念——優化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認為在國際高中的學習背景下,培養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學生直升國外知名大學學習、適應復雜多變的高科技社會需求、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等,顯得尤為重要。
一、理論依據
Holec最早將自主學習(learner autonomy)這一概念引入外語教學界。他認為自主是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我國學者余文森等(1999)認為,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與自主學習相對立的他主學習則是他人(教師)為學生做主的一種學習。
自主學習的理念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杜威的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及羅杰斯的人性化學習方法等教育理論都是自主學習能力的理論基礎。其中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指導意義的就是元認知學習策略和建構主義理論。
1.元認知學習理論。元認知是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調節,是對“認知的認知”。外語學習中的元認知就是對“人如何學習語言”的自我認識和思考。
趙靜對元認知理論進行了綜合的解讀。她總結元認知理論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計劃策略;二是監控策略;三是調節策略。換言之,元認知學習理論對英語學習的指導意義在于學習目標的明確、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形成、學習任務的設置、學習過程的監控、學習結果的評估及對這六個方面的及時有效的調整。
2.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構建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提倡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使者。學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二、國際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
為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筆者對國際高中兩名高三學生A、B同學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采訪。A(化名),女,她的英語成績在年級排名中等偏上。B(化名),女,她的英語成績在年級排名為中等。雖受訪者數量有限,但他們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代表著近70%的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
1.訪談結果。通過訪談,我得到以下結果:
(1)學習意識和動機。這兩名同學都認識到學好英語很重要,而能順利出國留學是她們學好英語的最大動力。
(2)目標與計劃的制定。兩人都以取得較理想的雅思英語成績為目標,但是他們卻沒有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
(3)學習方法。兩名同學都表示自己并沒有固定或系統的學習方法。雖然她們都表示自己曾和老師或同學交流過英語學習方法,如單詞聯想記憶法或多讀課外英語讀物,但是兩人都表示很難在課外持之以恒地使用這些學習方法,在這方面他們都迫切需要得到專家或老師的系統性地指導。
(4)學習進度的監管和評估。A同學表示自己會主動地完成英語老師布置的任務,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臨場監督,但潛意識中仍覺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壓力一定程度上能敦促自己完成任務;B同學覺得自己需要學校和家庭的監管才能靜下心來完成英語學習任務。盡管二人存在些差異,但她們坦言自己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英語水平進行課程以外的自我評估。
(5)對自主學習的理解。兩位同學都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自學,即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B同學認為到校外的語言培訓機構學習也屬于自主學習。
2.現狀分析。根據以上采訪結果,可對國際高中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做出如下推斷:
(1)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概念的認識表面化、片面性。
(2) 學生并沒有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僅憑感覺學習,比較盲目。
(3)學生缺乏系統性的學習方法,或是缺乏學習方法的執行力,需要將學習方法固化成個人學習習慣。同時,他們課外學習的英語資料隨機性、任意性很大,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指導。
(4) 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較低,需要來自學校和家庭的監督,對自己所處于的學習狀態和水平缺乏可行的自我評估。
三、國際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的可能性
在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下,高中生能夠自主學習嗎?答案是肯定的。分析如下:
1.自主學習不等同于自學,并不排除教師的指導。自主學習的實質在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扮演著一個主導者和積極參與者的角色,并隨時可以調節和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
2.高中生經過初中三年的英語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和自學能力,他們完全可以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進行英語自主學習。
3.學習資源的豐富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為高中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 的客觀條件。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料,如書籍、電視、網絡、報刊等多種媒體來獲得英語學習的信息或知識。
4.國內較多的專家學者對普通高中學習自主學習的現狀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他們認為高中生具有一般化的自主學習能力,盡管還仍有待教師的指導。
5.國際高中的學習環境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國際高中融合了中西方英語教師教學的精髓,中方英語教師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鞏固,而外籍教師更是為學生提供了全天候的英語浸泡式學習氛圍,還給學生更多的自我思維空間和個性化發展的空間。
四、國際高中生如何進行自主學習
1.建立自主學習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應根據不同基礎的學生以及課堂的不同階段,設計出合適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并掌握知識的運用,達到知識的內化,促使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教材,感知教材,完成任務,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2.激發英語學習動機,培養英語學習興趣 。有的老師認為花哨的組織形式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真正的吸引學生的是他們所喜愛的學習內容。教師應適時切入實質性內容,更加注重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通過交流和多種課堂活動,給每位同學均等的表現機會,從而達到激起每一位學生學習的意愿。
3.英語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明確具體的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學習目標是教學要求轉化成學習行為和內部需求的重要環節(徐宇,段新苗,2001)。在采訪中,學生有自己學習的較長遠的分數目標,如雅思成績達6.5分或7分。這比“這學期要抓好英語基礎”或“掌握好語法”等空洞的口號更為實際。然而,這種量化的目標是否是好高騖遠或脫離實際,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提出合適的建議。
目標是終點,學習計劃則是具體行動的指南,因個人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不盡相同,學習計劃也要因人而異。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高一英語學習之初就設立好學習目標和具體的學習計劃,并且進行個性化的調整。
4.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資料的選擇,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中外英語教師的力量,集思廣益,制作出一個必讀書推薦的冊子供學生參考。同時,為了檢查學生閱讀的進度,可將英語讀書報告作為學生每學期的作業或寒暑假作業,使學生在課外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大量的英語學習的網站,如聽力特快、普特英語、滬江、太傻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站。其他如音樂、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都可以成為寶貴的學習資源,這也需要英語教師的合力,指導學生如何選擇和利用好這些資源。
5.建立多層面的、發展性的自主學習評價方法。為了更為全面、客觀性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方法如下:
(1)學生自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填寫教師制定的英語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自評互評表。
(2)學生間互評。請學生對同伴英語能力作出評價。站在同伴的角度,對另一位同學的英語聽、說、讀、寫等幾個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
(3)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表現,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參考學生平時考勤、作業完成、學習態度和自主學習記錄,隨時對學生的自學過程進行觀察、監督和評估。
(4)學業成績評價。學業成績評價體現在階段考試中,考試采用標準考試題型且緊扣所學內容。根據每個階段的考試的成績,注重對先進個人和進步同學的表揚和獎勵,其目的在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和動力。
五、結束語
自主學習能力是外語學習的關鍵,在國際高中的教學環境下,探討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通過元認知學習策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目標和任務;通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使師生共同探討出適合學生的學習資源、學習方法以及評估方法,使學生在課堂內外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和知識與意義的建構者,而教師成為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協調者。這種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英語教學的創新和學習者終身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東紅.關于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和分析[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4).
[2]郭文斌.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現狀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8).
[3]牛瑜.元認知策略下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海外英語.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