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哲 劉子欽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中國也在逐漸充分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金融服務貿易是一種特殊的服務貿易,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和印度同是亞洲大國,也同樣是在20世紀中期取得了國家獨立,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騰飛,而印度IT行業的壯大也帶動了其整體經濟的發展。通過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和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發現中印兩國在整體上落后于國際水平,中國在金融服務貿易行業也落后于印度。因此中國應提高經濟發展的基礎,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比較
一、中印兩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
(一)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現狀概述
2012年,我國服務進出口持續了增長的趨勢,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了48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但是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進出口差額為-0.41億美元,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2012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4706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2.32%;超過世界服務進出口總額的平均增幅10.31%,在世界服務進出口總額中占5.61%;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占比為10.82%,同比提升0.51%。我國金融服務貿易進口的需求大于出口的需求,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幾乎一直存在逆差,且逆差的額度正在逐漸增加。在2013年,中國的金融貿易逆差額度已經達到了近5億美元。
(二)印度金融服務貿易現狀概述
近30年以來,印度大力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努力發展先進的信息技術,且印度具有英語語言的優勢,因此印度的服務業特別是國際服務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國際服務業的發展帶動了印度軟件開發、商務技術處理、信息技術業務外包等IT行業的擴張,同時也促進了印度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印度金融服務貿易總額在2004年為11.33億美元,出口額為3.4億美元,進口額為7.9億美元,而在2013年印度的金融服務貿易總額增加到135.2億美元,出口額增加到54.24億美元,進口額增加到56.2億美元,金融貿易總額和出口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5.84%和32.95%。
二、中印兩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
(一)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某種商品(服務)的出口額與世界同類商品(服務)出口額的比值,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該商品(服務)在國際上的整體競爭力狀況及其國際競爭地位。一個國家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與該國的出口競爭力呈正比例關系。本文根據調查和計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金融服務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如表1所示)。
從表1可知,在2004~2013年,印度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一直高于中國,在2004~2008年期間,印度金融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呈現上升趨勢,但經歷了2009年短暫的下滑后在2011年先增長后下滑的趨勢,在2010年達到最高值,與中國相比顯示出一定的競爭優勢。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一直處于0.5%以下,直到2012年才達到了0.61,不僅增長緩慢而且經常波動,表現出明顯的競爭劣勢。
(二)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
貿易競爭力(TC)指數主要是針對行業來講的,是某行業的貿易差額與該行業貿易總額的比值,可以衡量該行業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競爭力。在進行不同國家間對比研究的過程中,會出現通貨膨脹、國家經濟規模等不同等因素,而貿易競爭力指數剔除了這些因素的影響,使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時期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具有更高的可比性。
中印兩國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04~2013年間除了個別年份以外幾乎都小于0,這表明中印兩國在2004~2013年間都是金融服務貿易的凈進口國,在金融服務貿易中不具備出口優勢。印度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在2005年前后有了較大改善,TC值由負轉正,呈現出微弱的比較優勢。中國的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小于0,表現出較強的比較劣勢。在2010年之后,我國因為政策措施的改變,TC指數雖然仍是負值,但在逐漸增加。
(三)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某種產品出口額占其廣義出口總額的份額與世界該類產品出口額占世界廣義出口總額的比率。本文根據RCA設定了服務貿易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st),來計算一個國家(地區)某種服務的出口額占其出口總額的份額與國際上該種服務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例。本文根據調查和計算,得出了2004~2013年中印兩國的金融服務貿易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中印兩國的RCAst指數都在0.8以下,說明兩國的競爭力都較弱,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顯出了劣勢。印度的RCAst指數在0.15至0.55的區間內上下波動,但總體上呈現上升的趨勢,平均值為0.467;而中國的RCAst指數長期低于0.05,平均值僅為0.067,直到2010年之后情況出現好轉,在2013年達到了0.19,說明中印是最不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也表現出在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方面,中印兩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三、結論
我國金融服務貿易能保持較快增長,首先是歸功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溢出效應,這一方面為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也持續派生了對銀行等金融服務旺盛的內部需求。其次我國金融機制體制相關改革的紅利效應,增強了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再次,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很多引進來、走出去的企業都存在全球資金配置需求,使我國的金融機構有了更多的服務對象和潛在業務。金融服務貿易一直存在逆差,意味著我國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務少,而需求的跨境金融服務多。我國應借鑒和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充分認識目前的狀態和今后的發展趨勢,積極促進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燕君.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經貿,2014(07).
[2]于志堅.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北方經貿,2014(05).
[3]黃穎.中國金融服務的產業內貿易及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劉嵐,王婷.中印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J].企業經濟,2012(10).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