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華
摘要: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面臨“斷流”的危險,音樂受眾老齡化嚴重。學前兒童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最新承載者,理應在教育中傳承古老的文化基因。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始終以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為宗旨,并以反傳統的教育理念風靡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學前教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嵌入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是勢在必行的選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正是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本土化”的實踐內容,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的“本土化”也將促進傳承傳統民間音樂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民間音樂 學前教育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像母親河一樣,滋養著中華兒女。但是,傳統民間音樂卻出現了斷流,有些音樂形式甚至瀕臨滅絕,雖然各級各部門定期組織評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期改變這一現狀,但是我國民間音樂的受眾老齡化嚴重、形勢仍不容樂觀。又觀年輕的音樂受眾群體,受“外來音樂文化”(特別是港臺、日韓、歐美流行音樂)的影響,流行音樂幾乎成為社會的主流音樂,對很大一部分學生音樂趣味的形成起了“導向”作用,因此,普通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部分被認為是不入流的。除此之外,在專業藝術教育日漸繁榮的今天,選擇西洋樂器、西洋唱法的學生遠比選擇民族樂器、民族唱法的學生要多得多,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有抵觸情緒。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更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最新承載者,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嵌入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是勢在必行的選擇。
一、關于學前教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之一,被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用。奧爾夫教學法倡導“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即從兒童生理心理本性出發,音樂課不再只是彈琴和唱歌,而是與兒歌說白、律動、舞蹈、戲劇表演,甚至是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相聯系,是綜合性的整體藝術。這些豐富的藝術形式應根據國家、民族、地域的實際情況,突出“本土化”的音樂特色。
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奧爾夫音樂作為一種方法論,支撐著音樂教育的骨架。在實踐中,主要有四部分的課程:嗓音、動作、器樂造型以及綜合課程訓練。在嗓音造型中,主要有字、詞、句的嗓音節奏訓練;歌謠、民謠、歌曲的嗓音節奏訓練;語氣、聲響、小品的嗓音節奏訓練。動作造型主要有指揮和聲勢的動作節奏訓練;律動和舞蹈的動作節奏訓練;戲劇和游戲的動作節奏訓練等。奧爾夫器樂造型中根據兒童的音樂接受能力分為無音高打擊樂器、音條樂器和其他樂器等。在綜合課程中,是對以上三種造型訓練以及較復雜曲式結構的綜合訓練實踐。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作為“外來”音樂教育體系,之所以在世界各地生根成長在于其“民族性”、“本土化”的踐行宗旨,在教育活動中采用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為基本素材并加以加工,并力圖用科學的方法將兒童引導入本能的學習狀態,以達到寶貴的文化遺產自然傳承的目的。
二、關于中國民間音樂
傳統民間音樂是我國其他各類傳統音樂的基礎,同時又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占有絕對優勢的比重和地位。我國民間音樂主要分為五大類別: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器樂。民間歌曲根據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分類方法,比如可以根據歌詞的題材、產生的年代、民族或地區還有民歌體裁和色彩區等來劃分。漢族民歌根據體裁可分為號子、山歌和小調;而少數民族的民歌則因為民族的差異分類方法也各異,有的按社會功用分為狩獵歌、贊歌、牧歌等,也有按歌詞題材分為情歌、勞動歌等,還有按照歌曲的音樂形式分為長調、短調等。民間舞蹈音樂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可分為舞歌和舞樂。舞歌分為時調、謠曲、吟誦、兒歌、多聲部和戲腔類;舞樂分為打擊類、吹管樂、彈撥樂、拉弦樂以及綜合性質的樂隊合奏等。漢族說唱音樂按其藝術風格可分為評話、鼓曲、快板、相聲四大類,少數民族說唱音樂由于其復雜性,目前尚無明確分類。戲曲音樂根據聲腔可劃分為昆腔、高腔、梆子、皮黃、民間歌舞類和民間說唱類。民間器樂分為獨奏和合奏音樂。其中,吹管、拉弦、彈撥樂三類為獨奏樂,合奏樂分為弦索、絲竹、吹打、清鑼鼓四類。
從我國民間音樂的概廓可以看出,其眾多的品種折射出音樂風格的多樣性,這些浩如煙海的民間音樂種子一直生生不息,擁有無限的生命力。民間音樂作為本土文化,必將結合新的社會歷史條件持續不斷的流淌在每一代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三、中國民間音樂與學前教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在上文中,不難發現四部分奧爾夫教學法訓練課程與五類民間音樂有較清晰的呈現關系,即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間器樂可以無縫接的包含在嗓音造型、動作造型、器樂造型以及綜合訓練中。當然,對于學前兒童來說,一些較復雜、難度較高屬于專業音樂領域的民間音樂內容可能暫不適用這一學習階段,這部分內容可以創造性地貫穿在國民教育的其他階段。民間音樂本就是勞動人民自發的口頭創作,并口傳心授、口耳相傳,這不僅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即興性”、“原本性”的教育特點和“自然將兒童引導入學習的狀態”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最重要的一點是民間音樂可以在兒童的世界里發揮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嵌入民間音樂是切實可行的。
在嗓音造型中,民間歌曲由于口頭創作、口頭流傳,所以不受專業技法的限制,易于傳唱,在人民群眾中流傳較廣。對于兒童來說,接觸起來也相對較容易。比如,漢族民歌中的小調本身就包括兒歌、搖籃曲等吟唱調;生活歌、嬉游歌等謠曲。號子中的許多素材可以作為語氣、聲響和小品的重要造型來源。各地的山歌以其優美的唱詞和高亢的曲調擇其代表也特別適合學前兒童來演唱。少數民族民歌中的搖兒歌、兒歌、牧歌、風俗搖、童謠等等都是進行節奏朗誦和歌唱活動的優秀題材。民間舞蹈音樂中的秧歌、花燈、采茶等漢族民間歌舞音樂以及載歌載舞的少數民族歌舞音樂可以作為嗓音造型的重要素材。在說唱音樂中,不管是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還是京韻大鼓、蘇州彈詞等,都較之前兩類稍復雜,在實際運用中可以摘取唱詞的片段或者音樂的片段,甚至可以創造性地將一些經典唱腔改編成兒童易懂的唱詞,而保持其藝術特征和音樂性格。戲曲音樂同說唱音樂一樣,不論是做何種形式的造型加工或摘取,都應保持其本來的面貌,將民間音樂最精髓的部分原汁原味的展現給下一代。
動作造型的訓練素材可以從民間舞蹈音樂、戲曲音樂、民間歌曲和民間器樂中尋找。民間歌舞音樂中不論是漢族的民間歌舞還是少族民族的民間歌舞和樂舞音樂,都是律動和舞蹈造型的主要來源。北方各地的秧歌包括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鼓子、膠州、海陽秧歌)、陜北秧歌等在相對應地理區域的學校出現是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和責任。南方的花燈、采茶因為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不僅是律動、舞蹈的重要素材,更是戲劇和游戲的造型基礎。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和木卡姆歌舞音樂部分、藏族堆諧和囊瑪、朝鮮的長鼓舞等因其鮮明的歌舞形象也應被兒童所熟悉。戲曲作為古老的戲劇形式集多種藝術形式與一身,其中的文學、音樂、舞蹈、表演、舞臺美術等藝術手段每一種都可以作為豐富的造型材料。民間歌曲和民間器樂曲既是指揮和聲勢的訓練來源,也是律動和舞蹈、戲劇和游戲編排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器樂考古中,制作和使用都比較簡單的打擊類樂器,如鐘、磬、鼓等的出現比管樂和弦樂器都要早,這也符合萬事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在兒童接觸音樂的最初階段使用打擊類樂器是明智的教育手段。我國的民間器樂,根據現代樂器分類方法,體鳴樂器中的擊奏類(木魚、木鼓等)、拍奏類(鈸、碰鈴等)、搖奏類(搖鈴等);氣鳴樂器中角、螺等;膜鳴樂器中的擊奏類鼓、搖奏類貨郎鼓等已經在無音高打擊樂器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民間樂器在奧爾夫教學法中具體體現在鼓類、木質類、金屬類、散響類等的器樂造型中。民間器樂的其他樂器對于學前兒童確有難度,在此不再贅述。
奧爾夫音樂的綜合訓練其實貫穿在各造型訓練的始終,比如一個音樂活動既有簡單的嗓音造型,也有較復雜的聲勢、律動和舞蹈等動作造型,活動的最后部分還可以有更復雜的器樂伴奏、演奏造型。在實踐活動中,通常將一個團體分為幾個小組,歌曲演唱、聲勢伴奏、器樂伴奏、律動舞蹈、戲劇表演各有分工,同時完成一個音樂活動。其實,綜合課程不是單純增加活動的難度,而是藝術本身就有其綜合性。音樂的各種類型不是割裂而獨立發展的,而是互相吸收借鑒、不斷完善的。
隨著音樂工作者對傳統音樂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國音樂文物大系》《中國音樂年鑒》《中國弓弦樂器史》《中國樂器志體鳴卷》等各類研究成果對搶救、保護和傳承傳統民間音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其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對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正是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 “本土化” 的實踐內容,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的“本土化”也將促進傳承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學習借鑒前輩的研究成果,將民間音樂瑰寶原汁原味的交傳到下一代的文化血脈中是我們作為后輩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周青青.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