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祿
摘 要: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宗旨是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服務,也是高校開展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高校教學的形勢異常嚴峻,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隨之迎來全新的挑戰。學生作為高校的主體,必須積極地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以創新和發展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本文就高校學生如何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及其模式略作探討。
關鍵詞: 高校學生 學生管理工作 以人為本
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保障,它主要包括兩方面工作:一是學生的日常行為、生活管理,二是學籍信息管理。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而言,“學生管理”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學生管理指的是“管理學生”,即純粹的老師管理學生;廣義的學生管理是指“管理學生和管理學生管理工作”,涵蓋對學生自我管理工作的管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趙平認為:“學生管理工作一般由學生事務和學生事務管理兩部分構成,通常用來表示我國高校學生事務或對這些事務的管理活動。”[1]另蔡國春先生將學生管理的基本內涵界定為:“高等學校通過非學術性事務和課外活動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以規范、指導和服務學生,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組成學生發展成才的組織活動。”[2]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能只局限于管理學生,必須依靠學生打破傳統的“以師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建立“以人為本”的新型學生管理模式,實現管理和服務的雙重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角色作用,從而實現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化,促進高校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一、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學生處統一負責協調,各院系設立學生管理工作組,院系的學生管理工作通常由系部黨總支書記和思政輔導員組成。受傳統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生管理工作拘泥于條塊管理模式,即學生管理模式、活動形式都是由學校提前定制好的,由學生管理部門按部就班地執行,這種管理模式雖然有利于統一思想,統一管理學生事務,但它終究是計劃的,有悖于學生管理實際情況,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自由發展。同時,各系部輔導員的配置遠遠達不到國家1:200的要求,學生處作為學生工作的主管部門不可能對學生工作做到面面俱到,系部學生管理工作組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由于自身工作任務繁重,很少過問學生管理工作。由此學生管理工作很難在現行管理體制下得以順利開展,這一嚴峻形勢迫切需要學生參與管理工作。另外,學生管理工作不能籠統地認為只要管住學生的“思想”就可以,而是要順應、發展、借助他們的新思想,從根本上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因為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90后”,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批判意識,獨立性和差異性突出,他們作為被管理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主體性。高校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只靠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是不夠的,關鍵是要培養學生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而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要依靠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實現。因此,必須吸納高校學生進入學生管理隊伍,成為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支撐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一直停留在單一管理學生的層面上,并且所采取的方法手段具有強制性,凡事嚴格按照外在的規范制度約束管理學生。即自上而下,由外而內地將外界的標準、規范灌輸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個性自由,束縛學生思想道德和智慧的發展。正如柯爾伯格所說:“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又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在這種管理模式下,老師和學生是絕對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鑒于此,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勢必會面臨巨大的阻力,筆者認為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必須首先打破管理思想上的藩籬,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與此同時學校應該為他們構建以下理念平臺,才能期望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
(一)以人為本的理念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專門管理和服務學生的工作,是一項針對于人的服務工作,其難度和困難可想而知,一定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性和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努力構建一種師生平等、人人平等的服務平臺,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從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才能把目光清醒地投注于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努力改變被工作異化的狀態,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主體性,并與他人一起共同營建一種和諧共進全面發展的生存狀態”[3]。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對于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實現由管理向服務的轉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充分服務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吸納更多的學生自覺地參與學生管理工作。
(二)民主、法制的理念
在教育教學領域,民主需要學生的參與,它不應該是一種形式,更應該是一種目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種管理手段。“學生參與學生管理是實現學生權力的一種體現”[4]。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之上,同時要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在學生管理中不斷強化民主理念,滿足學生合理的個人需求與學習發展要求,才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強烈愿望。在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要有法制保障,必須依法進行。在具體的學生管理工作中盡管學生是管理的主體,但其學生身份造就了其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需要一種法制的理念保障他們的切身利益,強化法制觀念就是要切實尊重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三、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探討
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是大學生自我管理的一種重要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得到不斷的強化。努力構建好這一自我管理的平臺,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使學生具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真正體現大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以人為本、民主法制理念的支撐下,高校學生應以何種形式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以下做一簡單的探討。
(一)組建以學生會、各類學生社團為主體的學生管理模式
學生會全稱學生委員會,是我國大中院校不可缺少的學生組織部門,是為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無償服務的部門。學生會是學生自我管理和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最高組織,學生干部是學生管理的核心力量。學生會的主體部門有學習部、精建部、生活部、考評部和社團服務部等,在管理體系的建設中亦可根據實際的需求增設一些部門,或者是給一些部門賦予新的工作內涵,從而不斷擴大學生的覆蓋面,使更多的學生積極投入學生的自我管理隊伍中。相對于學生會而言,學生社團對學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社團主要是將志趣相投的學生吸納在一起,在局部范圍內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與管理,比如文學社、攝影社等。但不可否認它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構建以學生公寓生活服務為主體的學生管理模式
高校學生會主要參與日常的教學自我管理,而高校作為一個龐大的生活社區,后勤管理與服務尤為重要,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夠滲入這一領域意義重大。通過組建自律會和樓委會形成宿舍、樓層、公寓等多位一體的學生社區自我管理模式。每間宿舍設立一個宿舍長,每層宿舍樓設立一個層長和兩個副層長,每棟樓設兩個副樓長(樓長由老師擔任),通過這些管理崗位的設置來協助老師管理學生就寢、公寓衛生、維修等,以此保障公寓的安全穩定。同時可與公寓學生社區黨支部設置相結合,二者相互協作,共同構成一支獨具特色的學生公寓管理服務隊。
(三)形成以黨團組織為主體的學生管理模式
學生黨團組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覆蓋面最廣泛,因為大多數學生是團員。鑒于此,可以將學生宿舍、班級和網絡作為前沿陣地,以黨支部(黨員工作站)、團支部為學生基層組織,實行院、系、級三級管理的運行模式。將學生個體視為點,基層黨團組織視為線,學生管理工作視為面,形成由點到線再到面的管理模式,系統全面地為學生提供服務。為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可以設立黨員、團員形象工程專欄,將優秀學生黨員、團員的先進事跡以展報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充分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定期召開黨員民主生活會、主體團課等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與發展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國家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與基礎,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是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以人為本、民主和法制的理念是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精神支柱,也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潛在動力。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對于當前高校“行政權力膨脹、學術權力示威和學生權力缺失”[5]的權力結構狀況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不僅可以保障學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還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自我成才。
參考文獻:
[1]趙平.美國高校學生工作[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6.
[2]蔡國春.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概念的界定[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2.
[3]翁文艷.現代教育管理價值觀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2.
[4]修麗娟.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5.
[5]姜傳松.論高校的學生權力.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