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明
摘要:高職院校組織變革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如辦學定位的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人才培養的人文取向與技術取向,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的“大學化”與“企業化”取向。本文對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價值取向進行論述。提出高職院校組織變革應兼顧個人與社會的需求,加強人文教育,保持自身的辦學特色,將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最終目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 組織變革 價值取向
課題: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校企合作背景下江蘇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研究》(項目號:c-c/2011/01/20)、江蘇省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制度體系研究與構建》(項目號:2013 SJD 630029)的研究成果。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在組織變革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為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組織變革,需進一步澄清、反思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價值取向。高職院校組織變革是一個不斷進行價值選擇的過程,從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到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分別面臨著個人與社會、人文與技術、“企業化”與“大學化”等方面的價值選擇。
一、個人與社會
高職院校的個人價值是指高職院校對作為價值主體的學生和教師所具有的價值。學生的個人價值體現在高職院校能夠按照職業教育的規律和要求,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職業素質并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學業提高、技能培訓、創業訓練、擇業決策和終身學習等方面價值。高職院校除了應能夠滿足教師個人的職業需求外,同時還應能夠給教師的專業、技術發展及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提供平臺和機會。
高職院校的社會價值是指高職院校對作為價值主體的社會所具有的價值,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工具性價值。高職院校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往往交織在一起,高職院校傾向于何種價值會影響它的辦學定位。
1.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
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要回答“辦什么樣的學”的問題。一所高職院校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所有組織機構的需求,它必須在眾多的需求中做出選擇并確定優先考慮哪些需求。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深受職業教育定位的影響。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社會價值取向的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強調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將高職院校組織變革視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手段或者工具,將滿足企業、行業的需求作為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目的。
個人價值取向的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強調滿足教師和學生個人的需要,將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作為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將教師和學生視為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依靠力量,認為高職院校組織是由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構成的。在學校,教師和學生除了要教會或學會一些技能外,重要的是要能夠懂得生活的意義。
個人價值取向的高職院校組織變革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發展,在變革的方式上強調由下而上的變革,重視課堂和教學的變革以及學習型組織建設。然而,由于受工具理性和大工業生產思維的影響,當前高職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化和功利化傾向比較嚴重,將學生視為一個個待加工的“零部件”,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價值和生命意義。
2.“就業導向”與“以人為本”
我國高等教育的擴招,一方面加速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畢業生就業難成了社會問題,促進就業也成了政府和學校共同的責任,“就業導向”也順理成章地成了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方向。
“就業導向”給高職院校組織帶來了一系列變化:培養目標上強調學生掌握專業領域的應用技能,提高現場工作能力和職業道德;專業設置上將市場需求作為評判專業的重要標準,并建立起以就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以工作現場的實習和實訓為主;學校內部管理標準化,“雙師型”教師隊伍成了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
上述變化是高職院校對環境變化的反應,但這些變化也會導致高職院校變為高級培訓機構的潛在風險。具體表現在:職業性被過度強化,學生成了提升就業率的工具;價值取向日趨功利化,工具價值被無限放大;學生素質單向度凸顯,缺乏人文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高職院校“就業導向”的組織變革,一方面使其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迅速做出調整,另一方面也使其喪失了教育應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組織變革,將促進學生和教師的發展作為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生為本”。學生成長與成才是高職院校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理由,高職院校所開展的活動和所進行的變革都應服務于學生的發展,并將學生的滿意程度作為衡量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和組織變革成敗的標準。“以生為本”就是要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人文與技術
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辦學歷史較短,文化積淀不深,加之“就業導向”等功利化辦學定位的影響,不少高職院校往往只注重學生實用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的人文教育,以致出現了“重技能輕文化、重就業輕人格”的現象。高職院校在強化外在的社會功能的同時逐漸弱化了內在的育人功能,在凸顯技術教育價值的同時矮化了人文教育的價值。這些問題的出現,與人們對高職院校組織屬性的認識有很大關系。
1.高職院校的組織屬性
高職院校是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組織。高職教育的屬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的組織性質和特點。對高職教育本質屬性的認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實踐性。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教育過程注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強化技能訓練,培養職業能力。二是社會性。高職教育發展規模、結構和速度乃至人才的知識結構必須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三是職業性。高等職業教育因其職業性而與研究型高等教育相區別。四是應用性與多樣性。高等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目標、層次、形式、內容等方面要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滿足學生多種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五是技術性。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歐陽河等人認為,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實質是人與職業的關系問題。高職教育是幫助人們獲得技術應用型技能型職業的能力和資格。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技術技能職業性。
也有人認為,高職教育具有雙重屬性,即“高等性”和“職業性”。加強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要回歸、突出高職院校的“高等性”和“職業性”。高職院校首先是一種教育組織,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高職院校的“高等性”和“職業性”只是相對于初、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而言的,教育屬性才是高職院校區別于其他非教育組織的根本屬性。高職院校學生無論是在校學習專業知識技能,還是今后從事某種具體的工作或者職業,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前提,也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
2.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
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和手段。然而,由于人們過分強調高職院校的“就業導向”和職業技術性質,導致了高職院校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失衡。在這種重技能、輕人文的環境中,一大批片面發展的畢業生不斷從高職院校步入社會。高職院校忽視學生對全面發展和生命意義的應有追求,實質上是對生命價值的淺薄化。
不僅如此,高職院校對技術的功利化、工具化的追求和運用,實質上也是對技術的一種狹隘理解。技術是構成人之本質的基本要素。技術與人文(人之本質)通過語言和時間關聯了在一起,從而具有同一性。技術是“人文化成”的過程,在將世界帶出來的同時也將“人”帶了出來。脫離技術的人文是無“本”之“木”,而脫離人文的技術將迷失方向。只有從人全面發展的角度去把握和開發技術的文化價值,才能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的真正價值;只有將技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在一起,并以人的自我實現為目標,才能實現完整的教育。
高職教育的終極價值是促進學生心靈的豐盈與健全,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應是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是要在做好技術教育的同時,切實加強人文教育,將原有職業教育活動中未曾“引出”的人文教育盡可能“引出來”。
首先,應注重學生的職業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誠信、合作、責任、敬業、創業等職業精神。其次,在課程教學和技能實訓中要滲透人文教育。第三,要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使學生在環境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做人”,樹立做人與做事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將“做人”貫穿于學生學會“做事”的始終,將學會“做人”作為“就業”的前提條件,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
三、“大學化”與“企業化”
辦成像大學一樣的學校或者辦成像企業一樣的學校,是一些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兩種偏向。這里的大學是指那種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一般是多科綜合性大學。高職院校的“大學化”或者“企業化”傾向,表面上看是高職院校在進行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變革時的一種選擇,實質上是高職院校本身的一種“不自信”的表現,是高職院校在“什么是好的高職院校”問題上的迷失。
1.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大學化”
高職院校之所以選擇“大學化”,首先是因為高職院校的“大學”地位受到懷疑。雖然從學制上看,高職院校是一種與學科型普通高等學校相對的高等學校類型,但民眾心理上并未將高職院校視同大學。其次,我國的高職院校的行政級別一般比普通大學低一級或者半級。這也誤導人們認為高職院校不是大學。再次,高職院校“大學化”是組織趨同的表現。組織趨同是組織為了適應外部環境的要求而引發的一種制度反應。一些高職院校為了升格升本,會模仿、移植本科院校的一些制度行為規范,使得高職院校越來越像“大學”。
高職院校“大學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逐漸具有“官僚型大學”的特征。組織目標上強調執行,具有簡單化和一致性特點;組織關系上恪守邊界,相對封閉;行動機制上重在規則約束,強調自上而下的執行;行為方式比較僵化和保守;組織性格上重視組織程序和按章辦事。二是具有難以抑制的“升本”沖動。高職院校“升本”雖然無可厚非,但盲目追求“升本”必然會喪失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尤其是當高職院校的“升本”與高職院校的“官僚化”裹挾在一起會使“升本”變味。
當前,高職院校需要從價值層面重新審視質量發展的價值。不論民眾是否認同高職院校屬于“大學”,也不論高職院校是否能成功“升本”,高職院校都不應喪失大學之精神,應保持自身的特色。
大學精神的核心內容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對高職院校而言,就是要在共同職業倫理和社會責任感中,建立一種“技兼于道”的工學合作精神。首先,要堅持以育人為中心,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在科學研究中要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其次,要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基礎上,將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融入學校文化,通過提供技術咨詢、商業性科學研究、開設創業課程、直接創辦企業等方式,促進科研工作發展、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服務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2.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的“企業化”
高職院校“企業化”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就業導向”政策的引導,二是校企合作中“企業文化”對高職院校的強勢影響。
在“就業導向”政策的引導下,為了提高就業率、滿足企業的需求,高職院校不得不以企業的需求作為自己的需求,將企業的人才標準作為自身人才培養的標準。同樣,在校企合作中,處于強勢地位的企業無形中會將企業中的一些價值觀和文化滲透到高職院校的組織文化當中,使得高職院校的組織結構和組織文化變得越來越像企業。比如,將校內的實訓室通過校企共建變成“教學工廠”,按照企業車間的組織模式,將學生班級細化為班組。也有人建議高職院校要樹立一種社會導向、市場導向的教育質量觀,使自己成為企業的人才庫和技術中心,使教學與企業發展有效銜接,結成利益共同體。
在組織文化上,高職院校與企業雖有某些共同點,但本質上是不同的。高職院校的組織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企業文化是一種經營文化。在目標上,企業屬于經濟導向,它在為社會提供良好服務的同時要追求利潤最大化。高職院校的終極目標是社會效益,即利用各種資源培養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要。高職院校的“企業化”漠視了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根本區別,拿高職院校的“獨立性”去換取企業的合作。
此外,有人指出我國高職院校具有社會企業的特征。首先,高職院校具有顯著的社會目的和使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解決就業問題為導向。其次,高職院校必須借助市場化運作手段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通過各種生產性實訓基地并運用市場機制開展真實的生產或商貿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即便如此,高職院校也不是純粹的企業。“企業化”只是高職院校的發展手段而不是發展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才是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