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
【摘要】“微課”是以海量微課資源為基礎的網絡學習平臺,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文借助“微課”這一教學支持工具,闡述了“泰微課”的建設,把“泰微課”與教學設計相結合,以期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做參考。
【關鍵詞】微課 泰微課 學習素養
“泰微課”(Taizhou Microlecture)是泰州市中小學微課程的簡稱。隨著科學信息技術和教育新理念的推廣,新課改下的“微視頻”資源教學模式不斷沖擊著傳統古板的課堂教學,“流媒體”的普及更加速了信息化時代的建設和微課資源平臺的創新。這是由于教育正在向資源化、信息化、靈活化、系統化、社會化、素質化的方向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適應這種教學模式轉變成為當下信息化社會發展的主流之一。
一、“泰微課”的建設
1.打造培養信息化素養隊伍。培養一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具備高素質信息素養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泰微課”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前提。“泰微課”選題和教學內容圍繞學科中的重難點和易錯點,微視頻教學知識點要明確,要有較強地針對性,每一個微視頻后面配有相關的2-4道鞏固練習,課后展開“微視頻”教學,專題培訓,有針對性地對具代表性的內容加以探討和設計。
2.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概念。借助“泰微課”新模式,打破教學常規,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模式。以全新的角度去制定教學策略,實現課前教師引導、先學后教,課中研討、問題導入、課堂觀摩、專題學習,課后助學、前攻后續的自主多元化教學方式。
3.擴建資源平臺。實現“泰微課”教學模式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學校要秉持“以師生建設為主,推進‘泰微課資源共享”的教育原則,在“微視頻”中運用直觀的動漫、實物、音頻、故事、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化素材,打破沉悶、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微視頻經過國家官網平臺發布到學校網站,教師從學校專門設置的教師Moodle平臺進入“泰微課”網站,直接查看下載微視頻資料。
二、“泰微課”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素養
1.突出學生主體。“泰微課”為每個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網絡學習空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學習安排和掌控,突出學生主體,推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讓學生真正的掌握學習。課前預習任務有難懂的知識點可以通過觀看微視頻自我學習,在課堂中有不能完全掌握的知識點,可以通過課后觀看微視頻自我鞏固,這樣輕松的學習方式使學生不必像在課堂上教師集體教學那樣緊繃神經,學生也不會害怕因為分心而跟不上教學節奏。
學生在微視頻的觀看和學習過程中可以自己掌握快慢程度,自我挑選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知識點學習,懂了的內容可以選擇跳過或者快進,而未能掌握或者明晰的內容則可以選擇倒退反復進行觀看。同時,在反復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停下來進行記錄或者思考。這樣,在配套相關鞏固練習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2.提升學習過程的互動性。究其本質而言,“泰微課”最大的好處就是運用微視頻提升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的互動性。其具體表現在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在整個互動過程中教師原有的角色已經從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參與小組學習、實施分層教學個別指導等。尤其是在學生進行作業完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注意到學生被哪些問題所困擾,可以更加集中的進行學習指導。
這樣,學習過程中教師就成為了最終的輔導人員或者指導人員,而不是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知識傳遞人員。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能被教師盡收眼底,教師在課堂巡查的過程中可以注意到學生的資源共享、互幫互助、相互學習和借鑒、自主合作學習等。最終,學生也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的,而教師不是單純的進行命令發布。
3.優化復習和檢測方式。學生觀看微視頻之后,可以通過微視頻后面的相關習題進行自我檢測,并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準確判斷。每道習題后面都附有正確答案以及講解,學生答題后可以自我校核答案,通過分析找出做題的錯誤點,從而更好地掌握鞏固所學知識點。運用微視頻學生還能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后進行復習和鞏固,使得知識點環環相扣。
4.銜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孩子的教育不單單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英語學科起步較晚,多數家長和教師交流時多表示不懂英語,對孩子的英語教育無能為力。“泰微課”使學生的受教育點不再局限于課堂,課后通過觀看微視頻進行預習鞏固,家長也能夠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和孩子一起學習。家長的參與和指導,也有助于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結束語
利用微課資源平臺,讓“泰微課”教學真正走進課堂,只有讓每個學生共享到微視頻教育創新的成果,使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偏離既定的教學目標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真正轉型。
參考文獻:
[1]章敏.教育轉型視野下的“泰微課”建設與應用[J].江蘇教育,2015.
[2]雷利軍.交互白板環境下小學英語言語交際型教學模式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