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工 謝昌程
【摘 ? ?要】在校園里,讓音樂代替鈴聲,藝術家精美的書畫和攝影佳作不時映入學生的眼簾,從草坪、花臺的音箱里定時飄出躍動的音符,這些都是一種表象的藝術氛圍,而藝術教育的內涵在哪里呢?
【關鍵詞】藝術教育 ?走出課堂 ?創新形式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01
藝術教育能提高學生做人的品位,塑造學生的氣質。學校藝術教育應成為學生教育生涯中一抹絢麗的色彩,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奠定他們生命中的藝術底色。針對如何為學生營造更好的藝術教育氛圍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一、利用藝術課程的開放性,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
長期以來,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間化等因素的影響,民間藝術普遍不被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納,基本靠口傳和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承繁衍。發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間藝術珍稀資源,依然為少數民間藝人所掌握,許多技巧絕活,往往難以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因而,要充分利用藝術課程的開放性特點,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面對面地向學生進行傳授講解,使學生真正掌握某一藝術形式的精髓。這一方面,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大都進行過成功的嘗試。如陜西安康的民間歌舞小場子,在1954年代表陜西省參加全國民間文藝匯演獲得一等獎后,中央民族學院就邀請兩位演員為學生教唱陜南花鼓小調和傳授挽草帽圈技巧,為時半年之久,使安康這一“小舞臺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國。以技巧見長的剪紙、泥塑藝術,更需要由民間藝人在課堂上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傳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基本技巧。
針對我校區域實際問題,我們也可以邀請“常德絲弦”“澧水鼓王”“荊河劇團”等組織來我校進行講解和演出。
二、組織學生走出課堂,開展民間藝術調查活動
學生個人成長環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經驗、文化背景等方面都與當地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抓住這一有利因素,把藝術教育與學生個人成長環境聯系起來,從其興趣、需要、情感表達、人際交流出發,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環境,開展民間藝術調查,挖掘感興趣的民間藝術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調查,尋找某些具有明顯符號性表現的藝術(如地方戲曲、臉譜服裝等),與民間藝人或民俗專家討論它們的符號含義,學習創作具有符號含義的作品。也可組織分組調查,每一組調查一個當地民族民間的藝術,并將這種藝術與該地區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飾、方言等聯系起來做進一步的研究,模仿該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進行表演,加深對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深入了解。
三、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藝術活動
開展學生藝術活動要以育人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導向,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堅持勤儉節約和量力而行的原則,反對形式主義和鋪張浪費,進一步辦好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和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的建設工作。鼓勵學校開展小型分散、靈活多樣的學生藝術活動,因地制宜建立學生藝術社團和興趣小組,定期舉辦藝術節,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愿選擇參加,并形成本地、本校學生藝術活動的特色和傳統。學校要深入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以班級為基礎,開展合唱、校園集體舞等活動,努力實現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參加至少一項藝術活動,培養一兩項藝術愛好。組織學生赴外地參加藝術活動應當征得其監護人同意,并由學校統一為學生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四、加強區域內藝術教育統籌力度,多渠道解決藝術師資短缺問題
要根據課程方案規定的課時數和學校班級數有計劃、分步驟配齊專職藝術教師,重點補充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鎮(鄉)中心小學以上學校的藝術教師。實行縣(區)域內藝術教師交流制度,鼓勵藝術教師采取“對口聯系”、“下鄉巡教”等形式到農村學校任教。要依托高等學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培養合格的中小學藝術教師,在農村學校設立教育實習基地,積極開展頂崗實習,鼓勵中小學優秀骨干教師擔任高校藝術教育專業的兼職教師,指導學生教學實踐。專職藝術教師不足的地區和學校,可由具有藝術特長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經必要專業培訓后擔任兼職藝術教師,鼓勵聘用社會文化藝術團體專業人士、民間藝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
五、整合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形成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合力
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學校藝術教育,開發利用校外藝術教育資源,將更多的文化建設項目布點在學校,并盡可能向當地群眾開放,實現藝術教育資源共享。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指導學校充分利用當地各種文化藝術場地資源開展藝術教學和實踐活動。鼓勵學校與社會藝術團體及社區建立合作關系。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開放靈活的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以國家實施“寬帶中國”戰略為契機,加強藝術教育網絡資源建設,支持和輔導藝術教師用好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努力提升藝術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將優質藝術教育資源輸送到偏遠農村的學校和課堂。
六、藝術應成為學校文化的一種氣質
藝術是相通的,不僅在于藝術各門類,還在于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重視藝術教育的學校,藝術教育必然會自然融入所有學科教學之中,浸潤于師生的歌聲、舞步與書畫作品中。重視藝術教育的學校,師資培訓可以是觀看一場高質量的舞臺演出或精美的藝術作品展覽,也可以是一次攝影大師的佳品賞析或經典電影欣賞。藝術教育成功的學校,每個地方、每個角落的環境設計都應體現藝術的典雅,師生的言談舉止蘊含著藝術的優雅,師生的志趣愛好彰顯出藝術的高雅。藝術品位高的教師,其服飾發飾不會成為學生私底下的笑柄,他們會贏得更多的尊重。藝術修養高的教師,課堂上神采飛揚,魅力無窮。藝術教育是立體的、全面的、深入的、細致的,藝術的真善美滲透于校園的每一根神經末梢。具有藝術氣質的學校,才能涵養具有藝術氣質的教師和學生。讓真善美叩開師生的心扉,讓師生煥發人性的光彩,這才是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
七、藝術教育應成為學生發現、感受和創造美的原點
在聽過解放軍藝術學院周蔭昌教授講的《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后,讓我們茅塞頓開。他用大段的時間讓我們聆聽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曲、同一題材國內外不同的演繹版本,我們頓悟到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有其不同的厚重的歷史背景,不是任何一首歌曲都是藝術作品,校園文化不等于社會文化、大眾文化,校園文化也不等于學生文化。不是任何一首歌曲都能在校園內播放,不是學生喜歡什么歌曲,學校就播放什么,但我們提供給學生賞析的必須是精美藝術佳作,必須是我們的教育方針所提倡的主流文化。
總而言之,學校藝術教育應成為學生教育生涯中一抹絢麗的色彩,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奠定他們生命中的藝術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