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壓力增大。在這種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要更新就業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主動適應新形勢,先就業后擇業;把創業當就業,努力創新創業;學歷不等于能力,能力更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創新;能力更重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最近,經濟新常態、社會轉型和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749萬人,成為人們的熱議話題。據了解,現在每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保守的說有25%以上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在這樣雙重的巨大壓力下,大學生如何適應新常態,大學生就業的新常態又在哪里呢?這需要我們全社會來共同進行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本文試就這個方面拋磚引玉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1 放下身段、“騎驢找馬”,先就業再擇業
來自國家人社部、教育部的資料顯示,每年全國需要就業的人數大約有2500萬,盡管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從2012年起開始逐年下降了,但勞動力供給仍將處于高位。另外很快還有一個在職職工延遲退休的問題。經權威部門測算,一直到2030年左右,全國勞動力一直將保持在8億人以上,總量的就業壓力將長期存在,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就業率與經濟發展的增長率應該呈現出正比例關系的,經濟發展的一定增量,才會產生增加就業崗位的一定數量,反之亦然。然而目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后,經濟結構在進行調整,勢必造成就業崗位提供的總量的不確定性,就業市場出現了新的挑戰。隨之而來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仍將不斷增加,所以需求與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大學畢業生都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很糾結:先就業,“剜筐就是菜”,害怕將來的結果是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要擇業,挑挑揀揀,然而心儀的工作并不好找,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畢業就等于失業。當下一些高校的大學畢業生思想轉換就很“現實”、“差不多就行”、“只要適合自己就行”,比如當前市場銷售不大景氣,產能過剩,一些大學畢業生主動放下身段,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開始從事市場營銷工作,工資報酬稍低一點也認可。畢竟當前經濟面臨著下行壓力,人才市場給人們提供的比較好的就業崗位是有限的。雖然工資報酬不高,發展空間不大,但是,畢竟凡是崗位工作都可以鍛煉人和提高人,當進一步積累經驗后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現在當下許多大學畢業生凡是遇到這樣的機遇和崗位都會毫不猶豫的與用人單位簽約。先就業后擇業,填飽肚子再圖發展。我們認為這是理智和理性的選擇。如果大學畢業了還是啃老族,許多人特別是來自農村的生活并不富裕家庭的畢業生,心里面總好像很難邁過這道坎。因此,根據職業規劃,選擇定位目標,先就業再擇業,先生活后發展,“騎驢再找馬”應該是當下大學畢業生最好的選擇。
2 把創業當就業,讓大學畢業生創業創新蔚然成風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當前經濟增長放緩,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發動機、新引擎。如果讓更多的人去創業創新的話,這對我們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的就業將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變化!”現在的問題是,大學畢業生需要更新一個觀念,即: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體制內的才是好工作。其實不然,只有存在的,適合你的工作才是好工作。體制內的工作,考公務員?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考事業單位?競爭很激烈大多數人考不上。另外從個人層面看,畢竟現在的大學教育早已不是精英式教育而是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對自己應該有一個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估量。我們從國家層面不能更多的去引導優秀的青年人去機關去事業單位,而應當靠體制和機制去鼓勵年輕人去創業和創新,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會有生生不息的發展后勁。應該說獨立性和成長性才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考量的重要因素,當今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應當是多元化的,并非從一而終,事實上也很難做到一步到位,要在實際工作中鍛煉自己和提高自己。先就業后擇業是要提倡大學畢業生首先要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自己的職業定位和實際能力去找相應的工作崗位,這絕不是盲目就業,更不是盲目攀高,而是實事求是,量體裁衣。隨著時間的推移,自主創業的人數還在逐年增加,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的大學畢業生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新常態,大學生注冊的網店越來越多,銷售額越來越大。
目前創業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新的就業觀和人才觀,盡管目前這個群體所占比例還不算大,但是他們有一定知識、有創業激情和有技術能力,隨著互聯網事業的不斷發展,這一群體一定會越來越多。
3 學歷固然重要,但學歷不等于能力,能力更重要
多年來,考證熱一直在高校校園里高燒不退。許多在校大學生為了給將來就業增加砝碼,成為瘋狂的考證一族,英語四六級證、教師資格證、計算機資格證、律師證、會計證等各種證書很受歡迎和青睞。但是從去年開始,國務院改革取消了一百多項由相關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認證,隨之考證熱開始降溫。高校學生考證一直存在著盲目跟風的現象。很多大學生考取了一些跟自己職業定位和規劃沒有多大關系的證書。許多大學生除了英語、計算機等通用證書外,還考取了保險從業資格證、銀行從業資格證等。但是目前的工作根本用不上這些證書。一本簡歷,用人單位的主考官頂多瀏覽30多秒鐘,往往更看重的是能否與職業相匹配的資格證書,而絕不是各種證書的數量,在人才就業市場上,大多數用人單位對各種名目繁多的各類證書并不感興趣,往往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對于一些可有可無的證書,大學生逐漸趨于理性看待,證書并非越多越好。
經濟新常態對大學生就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作者簡介:
孫藝文(1988-),女,吉林市人,東北電力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