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平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關乎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敗。從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升華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個方面,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興趣;農村;小學數學;多媒體;賞識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進步的階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考慮學生能否學習,更要重視學生“是否喜歡”學習。因此,我們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地組織教材,努力發掘學生潛在的興趣愛好,從而激發學生去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結合30年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嘗試和做法。
一、故事導入,誘發學習興趣
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尺。正如俗話所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農村孩子,知識面狹窄,學習氛圍又不濃,注意力不太集中,教學資源欠奇缺。根據農村學校這一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教材內容的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情景,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弦,以此來誘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教學《加減混合》一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一個小猴子搬玉米的故事:一只小猴子聰敏伶俐,也熱愛勞動。豐收季節來了,為了不讓猴爸猴媽太辛苦,它也來到了田地里。第一次搬了9個玉米棒,第二次搬了7個玉米棒,同學們,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嗎?甲學生:兩次共搬多少個玉米棒?接著我又問:如果回家小猴子煮了5個玉米來與小伙伴分享,還剩下幾只玉米棒?于是學生饒有興趣,紛紛開動腦筋。丙學生舉手,列出了算式:9+7-5=11(只)。
通過故事教學,學生很容易知道了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和性質,既誘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學習了新知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媒體介入,激發學習興趣
農村學生知識面不廣,精力不太集中,在進行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已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聽”而生厭。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地利用“班班通”,讓多媒體的聲、光、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欲,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營造氛圍,提高學習興趣
荀子在《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都是在強調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孟母三遷”更是有力的佐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營造濃郁的課堂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個性發展,采用多種方式,努力營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在低年級,可以組織全班性的數學會演,或通過講解數學故事、猜數學謎語、做數學游藝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興趣;在中、高年級,可以建立數學興趣小組,出數學板報,開展課外閱讀、知識競賽或者上趣味數學課,讓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嘗到了探求知識的無限樂趣,也更能提高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另外,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多采取鼓勵、商榷和賞識的辦法,讓學生充滿對學習的自信心,而且還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切忌吹毛求疵,還要對學生學習的結果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使學生從成績中體驗到“歡樂”。
四、聯系生活,升華學習興趣
活潑好動,天真無邪,這是小學生的天性。觀察和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的窗口,它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而較為持久的直接活動,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玩一玩等生活活動,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從而深刻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教學應用題“相遇問題”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分成每兩人一組,兩人分別站在50米跑道的兩端,教師口哨發令計時,兩人同時朝中間走去,相遇時停下,兩人再慢跑一次,對比兩次用的時間。讓學生都體驗一次。像這樣運動方向是相向的,出發地點為兩地,出發時間是同時的,運動結果是相遇的,我們就把它稱為相遇問題。然后就引導到生活中的車船等實際問題中去。最后小結,相向運動求路程應用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速度和×相遇時間=相遇路程。課后,學生對這節課寫了不少打油詩,其中曹婷同學的作品《相遇問題》在“世紀杯”全國青少年創作大賽中,榮獲三等獎。
總之,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樂學情趣,既是一門教學藝術,也是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當然,教無定法,學無止境。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我們教師勤于探索,找尋方法,善于誘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著眼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提高。那么,數學課堂會越來越有活力,學生學習會越來越精彩。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