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華
摘 要:認知同化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教育家奧蘇貝爾所提出來的。針對傳統教學與接受學習所存在的偏見,認知同化論的提出起到了極大的改善作用。在認知同化論的熏陶下,不僅讓人們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教師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從而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高。本文基于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地位,對其作用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認知同化論;作用
1.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地位
認知同化論認為,針對于新鮮事物的認知程度來說,不同人的大腦組織都會具有差異性較大的層次結構。由于人們大腦的認知組織具有一定的條理性,因此其知識體系在固有的框架中還分為認知體系的內外組成部分。[1]我們都知道,無論是植物界還是動物界,都具有屬于自己的科類體系。那么,針對于人類而言,其大腦認知結構有多個層次之分,這就直接決定了很多認知現象都難以分辨出其中的原委,在這其中的關聯顯然都具備了錯綜復雜的特征。而認知同化論的提出,即能夠快速地解決這樣的難題。就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而言,通過認知同化論的應用,不僅能夠讓教學方案的實施效果更加完美,同時也有效地推進了高中生物教學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
2.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1)科學地設計知識結構網絡。認知同化論十分強調知識結構和知識網絡的構建。這樣的理念在高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必然具有較為突出的實用價值。我們都知道,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章節的內容都是環環相扣的,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及時地引導學生做好知識之間的梳理以及知識結構與網絡的構建。通過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具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更為準確地理解各個知識點。
例如,在“細胞增殖、分化、衰老及凋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楚本章節所覆蓋的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面,即細胞增殖,細胞的分化與衰老,以及細胞的凋亡、癌癥的關注。要知道,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認知同化論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有意識地告知學生。在此章節的內容中,我們知道細胞從增殖到分化,再到衰老與凋亡,整個過程其實就是對細胞生命周期的描述,在講授完各個知識點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梳理,以此來搭建起此章節內容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網絡。相信通過知識結構與知識網絡的構建,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的梳理將更加準確,而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將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2)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認知同化論提出:“學生對于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都具有一定的興趣性,加之知識本身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邏輯性,因此其能夠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認知結構上的關系。”[2]這樣的觀念能夠將教學的分析與研究充分地體現出來。那么,在高中生物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考慮授課的內容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要注重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銜接,通過對舊知識的復習來挖掘新知識的概念。
例如,在“呼吸作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即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綠色植物是怎么進行呼吸的?”然后,讓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回顧,讓學生了解到綠色植物是在光合作用下,通過將光能轉化成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而實現呼吸。然后,教師再提出下一個問題:“植物的生命活動是離不開能量供應的,這種有機物中的化學能是如何被釋放出來的呢?是如何為植物的生命活動實現供給的呢?”顯然,通過這些問題的鋪墊來對“呼吸作用”課程進行深入的學習,必然能夠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對新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將更容易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之間的關系,從而為下一步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實際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明白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內容,通過引導讓學生能夠將已經掌握的內容與即將學習的新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在學習新內容的同時,對舊內容也進行了復習。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每一位學生都會逐漸建立起知識結構與知識網絡,從而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參考文獻:
[1]謝淑梅.認知同化論指導下的高中生物教學[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1):233—234.
[2]黃 瑋.認知同化論在高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2010(06):42—44.
(作者單位:湖南省郴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