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琳
摘 要:主要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學法指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方法,通過閱讀方法的探究,希望可以改善當今小學生普遍存在的閱讀效率不高等問題,達到對語文學習能力提升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法指導
傳統的教學只是教會學生弄懂書本上的“死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這一做法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對于這樣變化要求老師必須注重轉變語文教學模式,注重語文閱讀教學中學法的指導。筆者針對閱讀“學法”提出了幾條見解:
一、學會引導、授解學習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帶領并示范給學生講解,讓學生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么。通過“示法”即通過示范和示例的教學加上精講、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逐漸學會如何去閱讀一篇文章。例如,在閱讀不同性質的文章時采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像閱讀記敘文體時要找準文章所記敘的事件以及事件所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要理清事件條理,找出所記之事的重點。在閱讀抒情散文要試著揣摩作者的心境,用作者寫作的心情去理解,同時也試著揣摩景物的特點,這樣有助于對此類文章的理解。在閱讀議論文體時要能迅速準確地找出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這樣的文章才能讓人一目了然。
二、鍛煉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無論什么文章,如果能迅速找到文章“主脈”,對于文章的理解就會迎刃而解,所以在平時的訓練中老師要多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能從一篇文章中迅速讀懂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理清作者的思路。這對于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小學語文的文章一般比較易懂,重點是培養學生掌握一些修辭手法和結構特點。所以在這方面老師要多多講解,為更高層次的閱讀打好基礎。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難忘的一課》這篇為例,教會學生理清思路,明白文章事情發展的順序,并且讓學生體會到文章表達的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老師在授課時,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情感主線,帶領學生學習全文,感知情感,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很輕松的理解。
學生只有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才能更加有效率的閱讀,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從容面對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所以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比老師單純的“講”更為重要。本篇文章也就是抓住了學生的特點提出了兩點建議。
參考文獻:
[1]朱愛紅.小學語文教學[J].教學研究,2008.
[2]何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人名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