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德軍
摘 要:構建趣味性十足的小學數學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從有趣的課堂導入、教學方式生活化兩個方面探討了如何構建一堂趣味性十足的小學數學課。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教學方式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數學教師要挖掘教材中蘊藏的智力因素,構建趣味性十足的小學數學課堂,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力,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有趣的課堂導入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課堂內容,通過有趣的課堂導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為學習數學知識展現良好的開端,使學生在故事、游戲、音樂、幻想中,步入數學知識的殿堂,進行生動活潑的智力活動。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數學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把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容易理解,讓學生融入故事中,營造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想辦法解決數學問題。在“百分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故事導入新課,小熊要買蛋糕,它到了第一家蛋糕店,店長說蛋糕優惠百分之三十,而附近的另一家蛋糕店里的蛋糕打七折銷售,這下難住了小熊,哪家蛋糕更便宜呢?故事講到這里,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能告訴小熊哪家蛋糕便宜嗎?”故事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為了解決心中的疑惑,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教師把故事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使數學生活化,盡可能地還原生活真實,以生活實例為載體,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小數的乘法”時,教師以真實的情景為背景,向學生提出問題:“水果店里蘋果的價錢是每斤3.5
元錢,顧客要買5.3斤蘋果,需要付多少錢?”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問題的提出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學生熱情很高,積極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融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價值,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興趣是求知的起點,是學習的原動力。創設趣味情境,增強求知欲,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成為發現者和創造者,在觀察、思考、討論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郭兆偉.也談小學數學趣味教學[J].青年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