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華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生活實際密切相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情境;主體;個性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并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樹立和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習慣。
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實踐表明,數學教學是教師和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的過程。在數學課堂上,教和學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目標創設有利于學習的情境,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從而讓數學知識變得簡單化、情趣化,讓我們的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能進行充分的體驗。為此,教師應充分運用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如做游戲、講故事、小表演等,或讓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情境中進行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思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感受數學的力量,形成必要的技能。
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新課程倡導數學教育走向生本,要求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要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就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學為主。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現規律。課堂上教師要切實轉變角色,充分發揮教學的創造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設計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合作交流機會,讓學生在主體性探究活動中學會操作,學會推斷,學會總結,學會應用。
三、讓學生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數學學習具有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發展品質和不同的興趣愛好。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自己有獨特的思考和多樣性的思維水平,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和思考問題,允許學生一問多思或一題多解,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和多樣的方法來表達或解決問題。如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發散思維,認真思考,對比分析,極力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實現個性化的理解和應用,真正讓每一名學生都在學習活動中受益并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