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華
摘 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從問題開始。質疑,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要想讓學生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閱讀中生疑、設疑、解疑,那首先就必須要有針對性的啟發、誘導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主要從創設質疑環境,激發質疑意識;教授質疑方法,提高質疑能力;利用小組合作,鼓勵自主質疑三個方面簡要闡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幾點思考和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疑能力;探索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關鍵就在于“怎樣才能讓學生提出問題”。學生的質疑活動,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大多數的語文教師,都將教學的重點放在這一環節,千方百計地想要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誘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習慣,我也不例外。以下是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幾點做法,拋磚引玉。
一、創設質疑環境,激發質疑意識
學生的任何行動愿望,包括學習,并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需要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內容的。因此,要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培養質疑能力,就必須要先給學生創造一個質疑的環境。首先,要創造一個民主的質疑環境。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是學生的權利。在教學中,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要給予學生提供的權利和機會,也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現疑問,并提出問題;其次,要創造一個和諧的質疑環境。“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為學生營造了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更為學生建立了輕松、自由的心理環境,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質疑積極性和能力;最后,要營造一個高效的質疑環境。由于受傳統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教學固定模式的影響,在長期被動和依賴的學習氛圍中,大多數的學生多少都有些思維上的惰性,習慣于將老師的“問句”等待成為“設問”。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并不是留下質疑的空間就會產生質疑的。教師應有意識地設定質疑的范圍,為學生的質疑開個小頭,引導學生借此產生質疑,從而提高質疑的質量。
二、教授質疑方法,提高質疑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受益終身。首先,指導學生在初讀時,緊抓關鍵詞句。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常情況下,都有著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學生在初讀文本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捕捉文本的中心。在這個位置提出質疑,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閱讀興趣,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在精讀時,緊抓重點句段。一篇文章中,文字、詞匯、段落的聚集,都是被一個中心思想“吸引”而來,它可能是融會在整個文本敘述中,需要我們耐心體會并總結而來,也可能就是文本中的那一句點睛之筆,文本中的其他一切都是在為這一句話的出現,或埋下伏筆,或提供論據。這一句,就是文本中最關鍵的中心句。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邊讀邊想,在把握文本主脈絡的基礎上,緊抓文本的重點詞、關鍵句,串聯全篇,渾然天成,學生對于文本內涵的“攻克”才能“一針見血”;此外,除了題目和中心句之外,于文本內容相輔相成的精美插圖,也應該是學生質疑的對象。通過引導學生對插圖質疑,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鼓勵自主質疑
小學合作學習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最為倡導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它是打破傳統教師“一言堂”模式,充分提高學生參與度,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一直在課堂上堅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這樣,不僅能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來,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還能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我和孩子們之間有了更多的話題。學生在閱讀完文本之后,會有很多的問題,相比較于老師而言,他們更愿意求助于自己的同伴,通過小組學生,學生在組內解答問題,不能解答的,再由教師進行引導和指點。這樣,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集體的力量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再將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聚集起來,由教師引導,全班努力,共同完成。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實現的。在這個“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敢問、想問、愛問,還要會問、善問、懂問。在這個“問”的過程中,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增長和提高,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講究方法、策略,同時還要堅持不懈,不急不躁。
參考文獻:
郝建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質疑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