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非
摘 要: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論述了微課的產生背景、理論依據、相關概念、作用和設計理念等。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最近發展區
一、產生背景
1.2004年,在美國,曾從事金融業的薩爾曼·可汗通過網絡工具把數學輔導材料制作成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后,受到網友熱捧。接著,可汗制作了更多短小的教學視頻上傳到網絡上,每段課程影片時長十分鐘左右,內容的講解從基礎開始,以由易到難的進階方式互相銜接,受到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歡迎。
2.2012年3月13日,我國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文章指出: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3.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了互聯網。這是從未有過的數量,而且還首次將“互聯網+”寫到了《政府工作報告》當中。
4.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教的方法是齊步走,實質上是只照顧了三分之一的學生,也就是學習成績居中的那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最好的三分之一的學生,教師不教,他們就會了。而學習最差的三分之一的學生,教師教了,他們也不會。這些學生在家中寫作業的過程中,往往遇到很多困難,而這些困難學生自己又無法解決,這使得學生備受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家長便不得不把學生送到一些課外輔導機構。如此,教師、學生和家長皆是苦不堪言。
二、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者指出:教學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應從簡單到復雜,而要呈現整體性的任務,讓學生嘗試進行問題的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發現完成整體任務所需實現完成的子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的各級知識技能。
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表明,教育需要確定學習者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3.在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中,布魯姆把知識領域的目標分成6個不同的層次,即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是一個明確的教育目標,每個教師在教學時,都要通過這一教學理論來設計教學和學習活動。
三、相關概念
1.翻轉課堂模式最早是美國一所中學的兩位化學老師提出來的。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的形態除了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面對面教學,又出現了新形態——在線教學。微課的發展也是順應了在線教學的需求。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校通常被認為是學生來上新課的地方,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在下課的時候,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回家完成作業,以此來實現知識的內化、應用和遷移。而翻轉課堂是傳統教育情境中家庭與學校功能的倒置。前一天晚上,學生在家中看視頻(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微課)、上新課;第二天,學生到教室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做作業、參加研討,做他們的“大項目”。傳統的學校教育,通常會把教育目標分類中“識記”和“理解”這些難度比較小的環節放在學校和課堂中進行,而把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些難度比較大的環節放課后讓學生自己解決。而翻轉課堂恰恰相反,即把識記、理解這些難度比較小的環節放在家中,讓學生通過視頻和網絡學習,而把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四個難度大的環節,放在教室中進行。
2.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
“短”是指視頻時長控制在5~10分鐘內,“小”是指講解的主題小,“精”是說它的設計、制作、講解精良,“悍”是說學習效果震撼,令人難忘。
四、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來學習,隨時隨地在線與同學交流互動,在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網絡上,讓學生在自己的家中通過微課來完成。微課可以還原課本上的內容,作為預習的材料。學生在課外看視頻預習新課,進行識記、理解,然后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開展研究性學習。
2.傳統課堂模式下:(1)有些微課是有關課堂中的重點內容,有助于學生突破重點。比如,小學英語教學中有很多關鍵句型是學習的重點,學生可以在課外觀看有關微課,鞏固重點學習內容。比如微課“can的用法”。(2)有些微課是聚焦課堂中的難點內容。在小學英語課堂上不易掌握的內容也就是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在線觀看微課視頻進行消化、理解。例如,微課“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in winter?”(3)微課可以就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梳理,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擴展出新的學習內容。我曾經制作過一篇微課《手拉手學習合成詞》,就是針對小學三、四年級課本中出現過的英語合成詞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學過的內容有一個升華,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審視、內化。
五、微課的設計理念
微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完全離開教師的指導進行探究。教學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為學生設置問題或情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設問,讓學生在熟悉舊知識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層次設問中逐步過渡到新問題,即進入“最近發展區”。
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過程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斷引導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順利穿越最近發展區,使學生根據實際的需要尋找或構建支架支持其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得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對于制作微課的教師來說,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任務型活動,努力創設幫助學生突破“最近發展區”的良好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進行鞏固、拓展、歸納和創造。讓學生在釋疑過程中,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這一點是微課設計的重中之重。微課存在的理由應該是:讓教師教得更輕松,學生學得更快樂、更高效!
最后,能否從傳統課堂中走出來,基于微課實施翻轉課堂?怎樣用微課有效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這些問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懈地探索,才能一步步找到答案。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維果茨基學派兒童學研究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13(01).
[2]鐘曉流.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育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FEB,2013,19(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