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土。創設開放型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應該成為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開放環境;問題意識;質疑能力;提問意識
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沒有問題,思維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土。但縱觀目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師問生答的封閉式教學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在這種模式里學習,也許學生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掌握得比較扎實,但學生主動提問、探求創造的意識與能力卻被淡化,學生成為知識信息的“接收器”。在這種背景下,創設開放型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談談在教學中我的一些做法:
一、創造開放型課堂環境,激發問題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種“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狀態,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種“懼怕心理”:
一怕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有錯誤引起老師的失望和生氣,變成同學們的笑料,使人瞧不起自己;二怕在課堂上提問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教師的批評、指責。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措施,努力幫助學生消除“懼怕”心理,樹立提問的自信心。我想:只要教師善于營造“民主氛圍”,我們的學生才會敢于提出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第一步。
1.根據不同對象,通過不同的方法,讓其表述自己的想法
對于在課堂上提問由于情緒緊張而說不清楚的學生,可以讓其在課外繼續補問;對于不敢在大眾場合提問的學生,可以讓其個別提問;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可以讓其把問題寫成文字后再提問;對于課堂上思維較慢、經常不舉手的同學,我透露給他們秘訣:如果會就舉左手,如果不會就舉右手。在數學課上,每當我看到這些學生舉起右手,就不讓他們回答,而只要發現有舉左手的機會,立即點名回答。一段時間后,這些平常在班里學習默不作聲的學生,漸漸變得開朗了,回答問題的次數越來越多。
2.采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在課堂上組織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提問競賽活動,通過比提問的數量和質量來評定小組的競賽成績,學生出于競爭的目的而消除思想顧慮,大膽地說,大聲地說。
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增強提問意識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這就是說,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對于疑和問,疑是條件,問是結果。因此,課堂上要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就要在知識節點處,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他們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我以《分數的意義》為例,來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1.在知識銜接處,讓學生質疑
學生新的數學知識都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知識,對即將教學的新知識施以積極影響,讓學生帶著渴望新知的心理狀態,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產生欲罷不休的心理,從而激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學生已經在三年級上、下冊學習了分數,今天繼續學習分數,學生心中肯定有一種探索新知的強烈愿望。此時讓學生提問正是火候,“什么是分數”“分數有什么用”“今天學的分數和以前學的分數有什么不同”……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問題意識,主動探索知識規律。
2.在已有知識經驗處,讓學生質疑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這往往是學生構建新知識的平臺,當學生遇到新的問題,鼓勵他們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激發他們提問的欲望,獲得成功的體驗。
在學習分數單位時,出示:整數、小數都有計數單位,例如:整數9的計數單位是1,9里面有9個1,0.9的計數單位是0.1,0.9里面有9個0.1。當學生有所感悟時自然會提出:分數也有分數單位,分數單位是幾分之一這樣的問題,撥動學生思維之弦,激發學生提問之情。
3.在思維障礙處,讓學生質疑
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之時,教師捕捉到這個最佳時機提出問題,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產生欲罷不休的心理,從而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學習完分數的意義后,學生操作:在每個圖里分一分、涂一涂表示。當學生完成后,學生自然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涂色的桃的個數不同呢?”學生在探索的心理驅使下,明確學習方向,主動投入到新知學習中。
有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在課堂上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讓學生在質疑、爭辯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