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莉
【摘要】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有助于滿足學習者的就業需要,也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本文探討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依據、原則和課程結構,提出公共英語課程建設的重點應該是建設一個更能滿足當今大學生就業需求的課程體系,使之為大學生就業服務。
【關鍵詞】公共英語 就業 課程體系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伴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新生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共英語的教學定位也逐漸從以學習語言本身為目的的英語教學轉移到以就業為導向的英語教學上來。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目的明確,不僅直接面向學習者的就業需要,更能順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就業人才的客觀要求。因此,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目前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就如何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進行簡要闡述。
二、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
1.構建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的理論依據。“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規定:“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此外,《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是教育部于2000年制定的關于高職英語教育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經過180-220學時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符合上述文件的要求,又要滿足社會與個人對英語能力的需求。
2.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構建原則。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應該是科學的、系統的、符合就業需要的。課程體系的科學性是指它要符合外語教學規律,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滿足專業和就業的需要;系統性是指課程體系的設置應包括學生未來就業所需要的英語基礎知識、語言運用技巧、英美社會與文化、以及行業英語等,課程與課程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不斷引導學生學好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知識與技能,使英語知識的實用性得到最大發揮;就業需要是指課程體系的設置要適應當地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將語言知識與行業所需英語知識和技能相融合,拓寬學生的就業平臺。
3.課程體系。所謂課程體系是指根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而設計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一組課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以就業為導向的公共英語課程體系就是強調英語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及未來就業相關聯,分為三個部分: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其中,基礎課程是為入學新生設置的普通英語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專業課程是依據專業需要而開設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相關專業領域內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選修課程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英語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水平,為未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公共英語不僅是一門課程,也是一個結構完善的課程體系。它體現了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的基礎性、應用性和職業性,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運用能力、就業能力的完美結合。
三、結語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課程體系是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如何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并使其指導教學實踐是各高職院校都應該關注的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是根據各院校的自身特點,建設一個能滿足當今大學生就業需求的課程體系,使之為大學生就業服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Z].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3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http://wenku.baidu.com.2000(10).
[4]覃濤濤.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5]趙娟麗.基于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新模式構建與實踐[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22).
[6]桂芳玲,黃鑫.我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與思考[J].成人教育.2012(04).
[7]林蘇.“學做合一”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