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 楊漢國 鄒媛媛
摘 要:網絡傳媒時代,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的實效性,應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能力和素質;充分利用網絡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率及學生積極性;積極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紅色體驗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等。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3-019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 580萬,互聯網普及率較上年底提升4個百分點,達到38.3%。網絡對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心理健康和行為模式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再加上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采取和平演變的策略,利用互聯網向我國青少年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以及不健康的垃圾信息。這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面臨這一嚴峻形勢,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要占據網絡這一重要陣地,并建立網絡教學平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聯網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 35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5.8%。我國20歲~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31.2%,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高中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普及率已經到較高水平,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5%。大學生是應用互聯網的一大群體,他們思想活躍,喜歡新事物,渴望交流,互聯網給他們提供了盡情發揮的空間。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任何知識信息的獲取、學習都是學習者主動參與、自我控制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今的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樣化的,不僅局限在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更多時候他們是利用互聯網獲取知識。例如利用搜索引擎搜尋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上傳、下載各種資源,查看網絡新聞,通過網絡教育服務學習各種課程等。同時,互聯網也成為大學生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課余時間,大學生們運用互聯網聽音樂、看電影、打游戲,互聯網成了他們的娛樂平臺。現在大學生經常使用快捷、便利的網絡購物購買他們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大學生還運用龐大的社交網站非常便利地在網上找朋友、交朋友,運用網絡聊天、視頻聊天與父母親人溝通也是大學生使用的普遍方式。但是,互聯網的使用也帶來了消極影響,普遍認為網絡世界存在著三大危害即暴力游戲、沉溺聊天、色情泛濫。由于年齡、閱歷、人生經驗等原因,大學生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但也存在鑒別能力、自我約束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等問題。因此,互聯網的消極影響必然會波及今天的大學生。同時,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消極影響也同樣存在,長時間連續上網造成情緒低落、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睡眠障礙等等。長期上網可能引發網絡孤獨癥,人際情感淡漠,對現實社會產生不認可甚至逃避的心理。
二、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挑戰
在當前的國際互聯網的信息中,80%以上的網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務信息由美國提供。“在整個互聯網的信息輸入和輸出流量中,美國所占的比例都超過85%,而我國僅僅占到0.1%和0.05%。”[1]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有意識地利用互聯網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并且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攻擊。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各種正面與負面的信息,對于正在形成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大學生來說,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具體而言:第一,西方腐朽文化借助互聯網進行強勢傳播和擴張,使當今大學生對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認同,從而對我們所宣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動搖。第二,有的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發布反動信息,制造政治謠言,意欲通過抹黑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鼓吹西方政治主張對我國實現“和平演變”的目的。一些非法組織在網上發布詆毀、歪曲社會主義制度的反動宣傳。由于我國目前經濟體制轉型引發了許多國內矛盾和問題,易使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產生迷惘和困惑。第三,大學生理想信念發生動搖。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日趨多元化,一些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和動搖。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在大學生群體廣泛存在,現在大學生追求更多的是金錢而不是理想與奉獻。第四,互聯網上的三大危害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素質產生了消極影響。據調查,現在在校大學生男生多數喜歡玩網絡游戲,女生多數喜歡網絡聊天。其中有部分自控力差的大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整日沉溺于網絡游戲,出現曠課、重修、降級甚至退學的嚴重情況。
三、網絡傳媒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建議
1.充分利用網絡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率及學生積極性。將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實現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銜接。第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引入多媒體教學,通過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以課本體系為主,運用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手段,使教學過程更加直觀,對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進行沖擊。改變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對理論概念、歷史資料等進行形象化、生動化的顯示與剖析[2]。第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網絡技術。建立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網站,通過教學網站發布課程教學大綱、課件、形勢政策等內容,方便學生隨時瀏覽學習。在校園網上開辟教師教學討論的BBS(論壇)、師生交流的BBS,教師可以走進網絡去了解學生,學生也可以通過BBS向老師提出問題,得到老師的及時解答;師生之間還可以通過E-mail等方式促進溝通,通過網絡收發作業、進行學術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期望調整教學計劃,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加強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以及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2.積極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案例組織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以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3]。這需要教師收集大量案例材料,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對案例進行教學設計。進行專題案例教學是較好的方法,教師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取舍,根據各章節的教學重點設立不同的專題,圍繞各個專題進行案例選用和案例教學環節設置,開展案例引入、案例討論和案例點評。專題案例教學的優點在于能夠以生動活潑的案例向學生展示教學要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恰當案例的選取和多媒體制作,能夠讓學生在歷史的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培養其科學的思維方法。要真正做好案例教學,教師應做好四個環節的工作。第一,精選案例。教師選擇作為課堂教學的案例應具有典型性、啟發性和趣味性。這要求所選案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具有緊密聯系,同時能啟發學生理性思考,引起學生的興趣。第二,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展示案例內容,營造出真實的情境,然后針對案例提出與課程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第三,討論交流。提出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對案例內容進行討論,發表自己對案例以及類似事件的看法。這個環節最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做好引導與激勵。第四,點評總結。教師在進行點評時,應注意增強針對性,使學生有啟發、有教益、有提高,要將案例的要點、難點分析總結出來,指出學生觀點的不足與可取之處,并與教學目標相聯系,再由案例回到書本,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
3.紅色體驗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紅色資源進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可以拓展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還能轉變教學手段,強化教學實踐環節,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煥發出無窮魅力[4]。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多是采取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缺乏感染力,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是多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老問題。運用紅色體驗教學,加強情感體驗和情景體驗,教學空間會得到進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從本地實際出發,自覺地開發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為紅色體驗教學提供課程資源。如四川理工學院所處的自貢市為例,教師可以收集反映江姐革命斗爭的影視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形成生動的教學資料。教師可以發動學生閱讀紅色經典,觀看紅色影片,紅旗譜、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創業史、紅巖等,紅色經典書籍的閱讀不僅僅局限于銘記歷史,重溫經典,更為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緬懷先輩們的光輝業績,領悟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尋訪歷史紀念館和偉人故居,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鹽業歷史博物館,讓廣大青年大學生了解自貢鹽業歷史以及在抗日戰爭中自貢民眾捐款抗日的事跡。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吳玉章故居、江姐故居,讓學生們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情懷和理想追求。利用學雷鋒活動紀念日組織開展服務社區活動、志愿者活動,利用寒暑假組織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了解和感受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從而激發和增強廣大青年學生報答社會,感恩社會,報效祖國的深刻情感。
參考文獻:
[1]楊學斌.網絡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市場,2007(9):72.
[2]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6-137.
[3]崔玉紅.高校思政課教改中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探索[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11(6).
[4]徐魁峰.開展紅色體驗教學提升思政課程魅力[J].教育評論,2011(6).